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湖北省武汉市大批社会青年和一些所谓成分不好的人员、家庭,以及当年被精简的人员,被以支援农村、支援新疆建设的名义下放到农村,1975年后,这批人陆续返汉。据介绍,这类人员武汉市共有一、二万人,这些人员分为下乡返城人员和支疆返乡人员。下乡返城人员是在1960年至1965年期间被下放到农村的,下乡返城人员是指武汉市60年代初精简和文革期间下放到农村安家后自主返城人员,主要聚居于武汉市中心城区。这部分人年龄普遍在50岁以上,大多无正式职业,仅有少数人从事个体小本经营,经济条件普遍较差。支疆返乡人员,主要是指武汉市从原黄陂县、新洲县(现已改县为区)农村到新疆支援建设后自主返乡的人员。这部分人分散居住在两区的各街、乡、镇、场,以务农为主。
现在,这批人中的大部分支疆返乡人员获得了基保养老保障,但下乡返城人员却未准参加养老保险,只能靠低保度日。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引发下乡返城人员从2002年上访不断。今天(2009-8-3)上午,又有大几百武汉下乡返城人员在武汉市社保局群访,并将武汉市社保局前的一条主干道——新华路堵了约三个小时。现场一名下乡返城人员告诉民生观察,因堵路引来了逾百防暴警察与他们发生冲突,一上访人员被打伤住院。到中午时,新华路已疏通。
网上一份名为《武汉市支疆返乡人员不稳定问题情况分析》较详细介绍了武汉市当局对这批下乡返城人员的介绍及政府采取的相关解决措施。该文件指,为下乡返城人员解决了城镇户口。1991至1992年底,武汉市委、市政府经慎重研究,协调有关部门采取过渡性措施,为1989年3月底以前下乡返城、仍然没有户口的人员办理了临时户口,共2038户10232人;1995年,武汉市公安局又将这批人的临时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解决了他们“无户口,子女就学落户难”问题;为下乡返城人员中部分特困家庭解决了城市“低保”。2003年,武汉市将273户符合“低保”条件的下乡返城人员家庭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该文件也承认,“以王运保、陈安金、肖余庆等人为首的部分下乡返城人员私下串联频繁,先后40余次到武汉市政府和湖北省有关部门群体上访”。
民生观察工作室
2009-8-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