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5日上午9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向全国媒体发布2007年社会蓝皮书。以下为实录。
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暨《社会蓝皮书》发布会,今天上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 。发布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主持。
[主持人谢寿光]:
新闻界的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暨《社会蓝皮书》发布会现在开始。今天出席报告会的专家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社会蓝皮书》主编李培林教授,大家欢迎。为了争取时间,我就不再一一介绍了,我想随着报告人报告的时候,再一一做说明。
今年《社会蓝皮书》我们首次发布,中国当前的社会形势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明年中国社会的走势将是怎样的状态,应当说无论是政府有关决策部门,还是相关媒体,乃至我们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尤为关心和注意的。尤其是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以来,对有关社会发展的状况,当前社会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关注与对经济问题的关注,已经到了同等的位置。在一年一度发布两本蓝皮书的关注度来看,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前几年经济蓝皮书和《社会蓝皮书》的发行,可以说《经济蓝皮书》远高于《社会蓝皮书》,从前年开始,从发行的状况上,两本蓝皮书的发行状况已经很接近了。对《社会蓝皮书》的关注,某种程度上已经高于《经济蓝皮书》,媒体到现在还在大量引用。今年的《社会蓝皮书》所包含的关注点,比往年会有哪些新的特色?我们有请今天到会的专家,给大家做一发布。第一位是《社会蓝皮书》的主编李培林教授,大家欢迎。
[李培林]:
我很快地谈一下关于2006年的形势以及2007年的走向问题,第一个问题是2006年的状况。首先经济出现了超周期的高速增长,之所以叫超周期,在改革开放之后经历了三次高速增长的周期,第一次是80年代,83、84、85年,第二次是90年代,92、93、94年,每次都有一个态势,经济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出现通货膨胀,产生产品滞销、银行出现不良资产等现象,都在重复这样的过程,最后经过一定的着陆以后,经济在逐年下滑之后,重新出现增长。但第三次增长,是从2003年开始,进入了高于10%的增长。本来去年年底的时候,大家都在争论,2006年的形势是下滑还是高速增长,实际的结果是超出预期,今年增长10.5%,是超出预期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看法都比较一致,明年仍会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这期的增长高峰持续了六到七年的时间。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所没有的,建国以来,这种态势都没有发生过。这种态势在90年代的时候美国曾出现过,当时美国人认为这是反周期的繁荣。我们现在把这种情况,叫做一个超周期的经济增长。
与此同时,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改善,现在城镇居民的收入状况,应该和GDP的增长速度差不多。农民的收入,今年增长6%,远远低于城市的收入状况,所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还是非常艰巨的任务。在整个居民的生活改善当中,现在和改革开放初期不太一样的,在多数人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时候,有一部分群众的生活水平没有变化,还有百分之十几的居民认为生活水平是下降的。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目前的发展和改革,它的普惠性要小得多了。虽然差距在拉开,但低收入的群体,生活水平都在迅速改善,有一部分困难群体的生活在下降,所以这方面要给予高度关注。
我们发现生活水平的改善和人们对和谐稳定的肯定是高度相关的,越是生活改善的人们,越倾向于认为我们的社会是和谐稳定的,所以我们认为不断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
就业紧张局面总体缓解。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估计可能控制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35万。现在比较关注的,一个是高校毕业生的问题,在扩招之前是150万—180万,今年达了430万,明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还要继续增加。对于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与往年相比更加严峻。但我们认为这个问题不能够因噎废食,高校毛入学率在20%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一个很低的高校毕业生入学率。所以很多的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他们也会不断地调整自己,对于高校的教学,随着市场的变化,要与之相适应。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毕业生,要不断地转变观念,要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
另一个问题,促进农民的就业问题对于现在来说是比较严重的,土地城市化要快于农民市民化的进程。
另外城市化和社区建设,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速度在大大加快。现在城市化水平仍然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在增长,2006年达到45%左右。今年社区居委会成员的素质在大大提高,因为在整个社会的发展当中,社区的位置现在越来越重要。我们整个城市化的数量,从改革开放初期190多个,现在已经增加到660多个,整个城市化的速度是比较快的。
今年新农村的建设,推进速度比我们原来设想的快,农民的平均收入增长速度在6%。低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进比较快,去年覆盖了25%,本来“十一五”规划要求到2010年的时候,覆盖率达到80%以上,但现在我们一年的时间已经超过了50%。所以这样的推进速度,就像以前取消农业税一样,本来是五年取消,后来两年就取消了。大家对农村医疗方面扩大覆盖范围,积极性还是很高,特别是十六届六中全会推出覆盖城乡的体制,对这项工作有很大的推进。
中国人口问题从总量问题开始转向结构和素质问题,每年净增人数,已经从80年代的约1600万人、90年代的约1200多万人,减少到目前的700多万人。少子化和老龄化的快速到来,劳动力市场从无限供给转向总量供大于求与结构性短缺的并存。家庭小型化对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形成挑战,绝大多数人是没有养老保险的。现在由于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到了结婚育龄的年龄,后面会倒转过来,少数年轻人数,多数养老人口呈现倒金字塔的形状,这对银行保险体制形成挑战,我们也要坚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今年的刑事案件,以及全国群众性事件都明显体现社会治安状况有所改善,在往年都是上升趋势的,今年呈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特别是农村社会治安的安全感是在上升的。
对于当前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第一个还是收入差距的问题,收入差距的扩大已表明,最高20%的人口与最低收入者,实际上收入差距达到的18倍左右。而且这种差距在向纵深发展。过去国家一个情况,分开以后,城乡的差距和地区的差距要比总体的差距小很多,特别是东部率先发展之后,东部的差距拉得很大。但现在西部的差距已经超过东部,而且农业户、非农业户,由于农民的收入来源不同,造成了农民内部差距比较突出。除了收入以外,财产的差距实际上扩大了比收入还要快。最低20%,收入差距达到了70多倍。由于国家过去没有财产的统计制度,所以对于过去财产状况分化的情况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
在市场定价情况中,一般制造业和垄断行业的工资水平这几年也在迅速拉开,在国家定价的制度当中,公务员的工资也由于区域之间财政的差距,现在差距越来越大。公务员工资地区差距也达到了十几倍。
在收入分配的问题上,还有一个应当引起关注,是社会经济地位认同普遍偏下的情况,主观上的认同和客观上认同差不太多。2003年全国调查表明,已经有所偏下,但2006年偏下的情况更加严重,大概有50%多的人认为是下层或者是中下层。在我国分配制度快速变化,从比较平均的状况到收入差距拉开的情况下,很多人对于制度的公允性产生了疑虑。我们不仅要注重分配结果的调整,也要建立一个机会公平、权力公平的制度。如果不能保证机会公平的话,你再去调整结果,使这个结果平均化,也不可能完全消除人民群众的不满。首先要建立起一个让大家觉得建立一个合理公正的制度才是最重要的。
由于分配问题带来了一些问题,我们在问哪两个区域差距最大的时候,50%以上的人都认为群体之间贫富差异。当问到群体之间最容易发生冲突的时候,大家认为是干群之间。所以干群关系也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医疗就业贫富差距为当前最突出三大社会问题
--------------------------------------------------------------------------------
关于民生问题是群众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因为十六届六中全会也强调,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当做重点。所以在各种社会问题调查当中,群众也认为最重大的社会问题是涉及到民生问题。在今年这项大规模的全国调查当中,和以前不太一样的,“看病难、看病贵”被排在第一位,就业、失业、收入差距过大、贪污腐败,都是排在前几位的。当然群众的看法和党政干部的看法不太一样,在党政干部的看法当中,今年发生了一些变化,前两年一直是收入差距,今年对社会治安问题比较关注。 但是腐败问题,连续数年都是排在第三位的。本来前三位的,这些年来就是就业问题、收入差距问题、腐败问题,但今年发生了一个变化,在干部的眼里社会治安的严重性有所上升。
人民群众为什么会把医疗这个问题排在第一位?我们发现在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当中,食品结构已经降到37%,本来食品问题解决之后,是住房问题,住房问题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是不太一样的。比如说农民现在住房是一次性的投入,所以每年的消费当中很难反映,今年如果不新盖房子的话,就很难反映它的影响。城市之间住房差异也很大,现在经常说月收入,不光是月收入,你是房前收入还是房后收入,你是参加了福利分房还是没有参加呢?同样,月收入对消费的状况影响差距非常之大。这样当你控制了住房的变量之后,你会发现除了食品之后,医疗竟然成了在家庭消费当中最重要的一项,竟然高达11.8%。这样的比例不但和发达国家相比,和我国历史上的消费结构相比都是非常之高的。尤其是医疗费用的快速增加,使农村、城市居住家庭因病致贫的情况也非常突出。所以大家把“看病难、看病贵”当做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来看待,应当引起很重要的关注。
另外,这个情况从城乡居民面临的六大生活压力里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佐证。家庭收入低,医疗支出大难以承受,住房问题在医疗问题之后。由于医疗、住房、教育的支出过高,所以大家的预期消费不太稳定,这样进一步加大了家庭的储蓄趋向。所以我们能看到尽管今年股市很好,分流了一些储蓄。但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仍然在高速增长,已经高达16万亿多,再过几年就赶上GDP的总量了。我们可以看出今年的消费倾向还在进一步下降。尽管城乡商品零售额在增长,但消费倾向还在下降。由于整个收入分配差距很大,有钱的人的消费和没钱的人无钱消费,造成了整个国家内需难以扩大。所以,经济增长比较依赖进出口贸易和投资的情况依然没有改变。
社会保障压力在进一步增大,一个原因是因为全国职工当中,所谓职工这个概念,是他享受社会保障之内的人。在这部分人里离退休人员和在职人员的比例,80年代初的时候是20多比1,到2005年是2.1比1。因为现在社会的现收现付的制度,等于是在职人员缴纳的养老金当期就作为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当期就发了,所以每年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为养老金亏空,财政支付的费用达到了500多亿。但在整个情况下,我们说由于整个覆盖面还比较小,所以千年以来家庭养老代替养老模式也比较明显。我们坚持社会保障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也要不断地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特别是对那些容易产生社会矛盾的群体当中,像房子拆迁补偿,失地农民安置等矛盾,应当加以重视。
社会支持系统个人化趋势明显,由于贫富之间的差距,以及家庭遇到的困难不同,总要寻求社会支持。但在我们这个国家,整个社会支持的网络正在发生非常深刻的变化,这个变化主要是由于现在工作单位内部体制的变化,比如说在企业当中,所有过去的单位都实行着社会保障的社会化。所谓社会化就是退休之后不是由单位来发放,而是由社会保障部门、社区来管理。就业的市场化、后勤服务的市场化,要求主辅分离,整个单位停止了过去的福利分房。这样一来,单位来解决社会矛盾,进行社会利益整合力量比以前有所弱化。弱化之后就出现了大量的信访事件,层层向上集中矛盾,信访实际解决问题又是比较薄弱的。社会支持力度,在过去的阶段依靠家庭、家族这样私人关系的网络,但现在出现一个新的趋势,社区组织已经超过了原有的单位,成为最大的社会支持力量。整个管理网络也正在发生以工作单位为基础,以社区组织为基础,这样一个大的转变的开始,所以我们说迅速发展社区组织,建设好社区,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水平,改善他们的工作待遇,成了现在非常重要的社区建设的领域。大家看到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党的领导部分,也是开天辟地写了一条建设一支宏大的建设人才队伍。要适应整个社会的变化,建立一条依靠新的,能够把问题解决在基层的机制上。
最后一部分就是关于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我们认为现在出现的超周期增长趋势会继续延续,因为我们看到这两年中央的宏观调控,等于是喂平了增长波动的波峰。所以刚才看到增长曲线图,增长曲线是比较平缓的,而不是像过去大起大落。在控制了地方增长冲动的同时,也使增长态势得到进一步的延续,但是2000年强调继续稳定和宏观调控的政策趋向,控制好房地产的过热,进一步强调要节约单位能耗。把它作为整个调控的重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将全面展开,现在各地在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在扩大社会教育、医疗、社会分配、公共服务等方面落实一系列的措施,会使社会出现新面貌。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将加快步伐,事业单位的改革将启动和深化。十六届六中全会也强调要对收入分配进行宏观调节,这个趋向就是进一步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所以事业单位的改革,经过多年的酝酿,现在要进一步启动和深化。现在看来,整个事业单位的改革,一个是发生了巨大的争论,另外在改革的路线方面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大家看到教育和医疗体制方面,人民群众还存在很多不满的情绪。这些部门怎样理顺非盈利组织的发展制度和规范,还是应该通过改革,进一步理顺这方面的运行机制。
社区和社会组织将成为社会建设规律的探索提供新的认识。这主要是因为在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中,社会也发生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变化,这样在政府和市场之间,由于我们已经建立起一种政府宏观调控和依赖于市场机制配置的互动关系,但政府和社会之间,直到现在,仍然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政府怎么面对在市场经济下已经利益多元化的社会状况。所以说,要通过社区和社会组织建设,在政府和个人之间建立起新的中介,使我们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这是我们探索社会建设的规律,在这方面的探索还要经过很长的阶段,现在各地都在积极探索这方面。
扩大消费和内需将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一个工作重点,因为有的同志认为我们的消费和内需不差,增长总额也不慢,但这些年来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投资,外贸依存度高达70%左右。在这种情况下,13亿人口的大国,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不能像新加坡这样的国家,完全依赖于进出口贸易。主要是要依靠内需,而依靠内需,不改变现在的收入状况,不改变整个政府再分配的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实际上很难使我们消费上真正启动。这将成为我们今年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新农村建设当中社会保障扩大覆盖面工作将加快推进。我们觉得特别是在农村低保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方面,很可能出现一个当初取消农业税的状况,原来我们预计五年的任务,两年就可以完成。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特别是在低保和农村合作医疗方面,“十一五”规划的任务,从进展的情况来看,也是可以通过两年的时间完成。
大学招生进入调整期,大学生入学竞争将更加激烈,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多困难。虽然我们说不能因噎废食,还要进一步扩大教育,来解决大家对高等教育旺盛的需求,但这两年来确实由于各地招生工作,扩招的速度很快,有些地方也出现了质量下降的情况。一方面要保证大学的合理增长,也要改变盲目扩张,预计会有一个调整期。我们在前年的形势报告中预测,大学里的过度借贷,将成为将来很重要的潜在威胁。现在看来这个问题已经显现出来,今年以来有很多大学进入了不但贷款还不上,利息也还不上。所以出现了学校联合抗息情况。有些企业也逼得政府出面为大学还债。但大学生的竞争,因为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大学的上学需求是非常旺盛,所以也会使大学生的竞争更加激烈。
再过几天,我们就进入2007年,一个是要召开党的十七大,2008年的奥运进入了最后的准备时期。这两个事件,一个是政治事件,一个是社会事件,将会成为整个社会的热点。特别是奥运,在很多国家,在日本、韩国等很多国家,都把奥运会作为国家转折点,这一年会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社会热点。
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谢寿光]:
非常感谢李培林所长把今年《社会蓝皮书》涵概的内容和要点做了一个提示性的报告。请媒体界的各位朋友们注意,他提到的只是点到为止,具体内容都在书里。《社会蓝皮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相关的专家,包括研究机构,包括高校,甚至是有关预测机构,共同完成的成果。很多的成果,往往是能得到印证的。比如说前两年我们提到的关于大学生借贷的问题,社会科学家们的作用就在这里,他可以看到更早的苗头,提出警示。和社科院蓝皮书合作的,还有零点咨询研究集团,基本上每年都参与,袁岳董事长,对我们带有品牌性的成果也给予高度的关注。他们研究的报告也是首次在《社会蓝皮书》上发布。下面我们有请袁岳博士做关于2006年、2007年社会形势的报告。
[袁岳]:
非常感谢。我想应该说是和蓝皮书一同成长,我们一直是参与蓝皮书的工作中,用民意测验的方法对社会状况的分析和预测,所以在调查的第三篇,中国人民生活质量的调查,是由我们提供的。您可以看到我们的报告很具有历史性,所有主要的数据,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变化,这也是我们希望把这个研究成为一个长期研究,也许二三十年后,我相信蓝皮书也会长期延续下去,你会感受到中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曲线变化。我想和大家重点分析一下今年的指数和以往相比较出的新的特点,我想这样对于看了报告,也起到一个导读的作用。
首先,想和大家说一点,今年老百姓对2006年的总体评价水平,和去年相比,总体上是持平的,但我们把2005年、2006年的水平和2004年相比,有一个下降。也就是说对社会主观的评价水平是处于一个低水平,相当于70分的水平,我们怎么样来看待在我们这段时间,在社会建设,社会公共行政方面,政府也提出了较多的口号,为什么水平会相对比较低?我想值得我们对它有所分析。我有三个简要的分析。
第一,在这两年社会和经济平衡发展总的方针、方向之下,口号提得比较多,口号提得多,我觉得在地方行政中有一个倾向,就是把这个口号变成了所谓看起来好象是个现实。比如说和谐社会,各个地方说起来是本地很和谐。本来是一个现实目标,但在各个地方的传播中说成一个现实。所以我们在定性研究的时候,老百姓有两个不满,第一是瞎扯比较多,本来是没有的事儿,你说成这样的比较多。第二,你说的这个比较高,大家对社会建设的期望提高了。因为口号提得比较多、比较新,期望提高的也比较快,问题是表现进展比较慢。实际上我们能够建设成功的,做出来的事情比较少。我们在所有的满意度研究中,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只要期望上升比较快,表现比较慢,不满度是增加的,或者说不满的人群会比较大。这对我们施政基础提出了问题,你的政策主张和表现能力相比较,调子唱多高?如果调子唱过高,社会满意度会下降。
第二,在政府所有的施政事项当中,如果我们分为外交政策、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话,社会政策总体日水平最低,同时社会政策的得分趋势是下降的,经济政策和外交政策的水平是高位的,而社会政策是下降的,实际上我们现在老百姓的总体满意度较低,是和社会政策的不足有关。所以,我们现在的这种唱调子的方式,导致老百姓对于社会政策能力更不满,这点也值得提出来。
第三,我们对现在的社会政策,如果进行一个描述的话,我想各个地方政府提出的说法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有一部分国际政策和普通老百姓的关联比较少,还有一部分是属于比较硬性的,带有管制性的,也有一些公务行政,也是政策性的概念。还有一部分是服务型公共行政。这部分是和老百姓接触比较多,和许可有关,或者为老百姓提供社会保障,或者和提供的某一部分公共资源有关。服务型公共行政这两年政府的重视程度比较高,尤其是对服务型公共行政的关注效率是比较高的,所以很多地方都建立了一站式服务,做了很多工作。
我们最近在这些方面也有专门的研究,公共服务指数,我们19号在清华大学发布的。在这里面我们可以得到基本结论,跟服务型公共行政相关的两大问题,一个是作为公共行政,公共性不足、服务性不足。虽然是公共服务,但它的公共性不足。老百姓对你的相关信息的透明度很低。另外,服务性很低,如果你把它与服务工作相比较,我们政府提供的服务低于垄断性提供的服务。虽然对水、电、气市场对它不满的程度很高,然后把水电气具有一定的垄断性的商业服务,比如说银行,虽然银行最近对外资开放,但仍然具有很强的以国有为主导的特点。它带有国家商业性服务,再把国家主导商业,它低于竞争性的商业服务。这基本上是一个梯状。但公共服务提出的口号最多,但实际的服务水平很低。这样的反差导致民众对这样的评价会有这样一个距离。这是为什么总的来说,民众公共满意度的水平会有这样的分析。 2006年城市居民生活满意度首次超过农村居民
--------------------------------------------------------------------------------
在这个里面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这么多年里,过去我们做持续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研究已经八年了,八年来是第一次城市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评价超过农村居民。虽然农村居民的绝对生活水平是低于城市居民的,但由于参照水平是不一样的,所以它的主观一直是超过城市居民的。今年是第一次城市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评价超过农村居民。
第二,社会保障。今年是第一年社会保障成为中国居民关注的首位。在过去五年中, 处在首位的,除了“非典”那年以外,如果用过去十二年的水平来看,有一年是因为有洪水那年,环保是第一位。“非典”的时候就业失业,在过去五年中,就业下岗是第一位的。今年是第一次社会保障成为第一位。提到养老问题、医疗问题,对于医疗问题无论城乡居民产生的结构感是超过养老问题的。这存在对社会保障的担忧度的上升。今年有“社保基金挪用”的态势,本身社保的覆盖面比较低,又出现了腐败案件,使得居民有一个感觉。本来就这么点钱,再被挪用就没戏了,所以这是一个刺激因素。也是我们第二个值得关注的。
第三,在农村居民生活的变化中,有一个因素是非常突出的,就是农村居民业余生活的变化,在以往是相对因素,比如说经济水平、农村的社会支持服务,相对来说是比较靠后的一个。但今年成为第一的因素。我们看到居民生活有一定进展的方面,政府方面也提出了利好的消息。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农村居民生活有一定幅度上升的同时,精神生活提出了较大的挑战。类似的问题,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我们说文化意识生活是其中的一个指标,但只要是城乡居民生活共建的问题。我们看农村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在公共感方面,农心的意识是弱化的。缺少最低限度的公共空间,包括文化娱乐空间,培养所谓的社区感。实际上,社区感是变成越来越抽象,缺乏具象的空间去巩固。我们做的公共服务的评价指数,发现在城市中,社区图书馆,社区中老百姓可供利用,又形成群体意识的空间是有很大的上升,但实际是严重不足的。在农村中的科技辅导设施是有较高的需求,但感觉实际上是不足的。这是城乡公共空间的变化,也是第三个和大家分享的。
第四个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社会治安问题,社会治安的总水平有所上升。实际上我们把2005年、2006年两年与2004年比较,总水平是处于下降水平。去年出现一个特别的现象,农村的社会治安从感受上来说是明显下降。社会治安总体水平处于较低水平,已经影响到城市宜居水平。比如说广州、华南一些城市,其他的各个元素,经济水平、民众收入水平评价都是比较高的,但其中关键的是社会治安,人们的需求中安全是最基础的位置,如果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人民的总体评价就会有很大的下降。包括我们做县市长的评价中,华南城市的经济水平、民众收入水平评价都很高,但社会治安的评价,一票就能够把幅度拉下来。在对投资者的评价中,规模投资者、高品质投资减少,这也是和社会治安有密切的关系。当然,社会治安发展过程中,在我们看到大要案中,有两个元素是民众期望公安部门有所作为。当然现在警察难招,即使你招了步行巡警,巡警也是愿意坐在车里。老百姓是对步行巡警的安全感是比较高的,对在车里的巡警安全感很低。
我们得到的结论就是在现代的家庭结构中,即使出现了较多的老人,社会压力更多的还是来自于独生子女。原因是在于家庭中的权利分配,在倒金字塔的分配之下,对后代的小孩,一个是给予资源更多、给予认可更多,上一代的牺牲更多。我们发现一个明显的改变,老人对于独生子女工作以后,实际上要他回来看他,生病要他回来伺候,和独生子女相比是减少的,不是增多的。上一代愿意支持小孩子提前买房,这是加强的。在多生子女的家庭里,这个是没有那么强的。所以我们说在现在这个时代,如果你是一个独生子女,你在家庭里角色比以往好扮演,你得到的资源较多,对你的要求较低,承担的义务较低。从老人来说,是愿意牺牲自己,当他真正有社会压力的时候,他要表达社会的意见,觉得应该提供养老的保障,它会转化为家庭外的社会压力,而不是家庭内的压力。这个观点对一些学者认为,认为独生子女的日子无法过了,实际上正好相反,独生子女的日子更好过了。这是会成为社会压力,而不是家庭内的压力。
最后是关于消费倾向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读,我和李培林有一半是相同的,一半是不同的,我们用的方法是有差别,消费信心是在低水平。我们也知道社会零售商品总额是持续提升的,和美国相比,我们的消费信心指数远远低于他,但他的消费行为幅度是明显低于我们。如果你问人,现在是买房的时候吗?不是。你买了吗?买了。这是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方面的差距。实际上以前消费行为一直在启动,问题在于消费中,我把它总结为四句话或者是四个元素,第一个元素是目前的居民中,重要消费行为具有很强的投资性质。实际上他并不认为现在是进行消费的好时机,但他进行消费具有投资的期望。不仅是在于房子方面,还有电子消费品、电脑的投入、网络的投入,都带有投资性。大项消费具有相当部分的投资功能。第二是年轻人驱动的消费,我们现在做的消费是成人指数。在驱动家庭消费中,12岁到20岁的年轻人,对家庭进行消费,让家长进行消费,在预期消费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也是独生子女对家庭的独特的影响力。独生子女驱动,我们把它叫做青年消费驱动。
时尚心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你觉得年年要换手机吗?不是。但是八个月就换,如果你不换的话,就会很落伍。这里有时尚消费的心理。35岁以上的人群到45岁更明显,个人消费资源是更弱的,转成下一代的时候会强化。包括我们这种转移可以看到财富支出的转移频率是增加的。在电子消费品的研究中,你会发现谈恋爱的人在购买电子消费品的比例与十年前比增加了16倍,比如说MP3会年年更换,尤其是女孩子换MP3,我们总结了,如果不换MP3,男朋友就要换。所以我们看消费心理指数的时候,一方面反映了一些东西,要和消费结合在一起看才能够看到完整的图景。谢谢。
[谢寿光]:
非常感谢袁岳博士,他把研究通过六个方面进行提示,我觉得每一个方面都可以成为我们非常好的新闻题材。比如说,不换MP3就换男朋友。我想电子制造商和经营商都会感到非常高兴的。刚才袁岳博士讲的是关于连续八年的城市居民的消费。下面我们有请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赵延东发言,大家欢迎。
[赵延东]:
我先感谢谢社长和李培林老师,给我与大家见面的机会。我要介绍的是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和挪威研究所一起进行的关于西部省份的居民生活状况的调查,除了西藏以外,我们都进行了调查。在西部居民中抽取了44000个家户,调查涉及生活各方面的情况。李老师、谢社长在编写《社会蓝皮书》的时候,希望我们用这个数据来分析一下中国西部的贫困问题。关于贫困问题,也是大家非常关注的,作为社会发展来说是值得注意的问题。但我们现在对这个问题缺乏比较好的数据,基于这样经验数据上的研究,也是希望通过这个研究解决这样的问题。
首先,对于城乡贫困率的基本数据,因为我们要研究贫困状况,先要研究贫困县的问题,哪些县是贫困的,这有不同的标准。国际上也有不同的标准,每天1美元、每天2美元。这不是一个绝对的数额,有客观贫困的标准,还有主观贫困状态。我们用不同的标准对西部城乡贫困的状况进行估算,按照官方的标准来算,农村的贫困率在9%,城镇贫困是在13.5%。如果按国际每天1美元的贫困标准的话,农村是16.3%。近些年来城镇的新贫困群体的出现,下岗失业、低收入群体,他们面临的生活状况和生活的窘境,按照我们的说法,比农村的人员还要严重,因为农村还有一块地解决吃饭的问题。如果城市里,收入来源受到限制的话,面临的生活问题是非常值得重视的。
我们从相对贫困线和主观贫困的分布来看,农村和城市的家户收入分配结构是比较相似的,从相对贫困线上看,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都在29%、30%左右。 我国贫困群体有固定化趋势不利社会稳定
-------------------------------------------------------------------------------- 我们从几个方面来介绍一下贫困群体都具有什么样的群体特征,首先看收入构成,农村这块的收入构成非常明显的就是农村的收入比较单一,反过来看,城市群体贫困特点恰恰相反,来源是比较多元化的,有农业收入、工资收入、转移收入。相反非贫困群体的构成是比较简单的。所以我们对这样的看法,为什么城市这块贫困的人反而更加多元?我们的解释就是这个地方可能和城市来源,工资性收入是不够的,所以他们不得不依赖更加多的收入来源获得收入,从人口学特征看,贫困群体用家庭抚养系数来看,抚养系数是未成年人对老年 人的负担指标。农村贫困家庭的抚养系数是比较高的,基本上是两个劳动力就需要抚养一个老年人或一个未成年人。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贫困家庭的抚养系数都高于非贫困家庭的抚养系数,所以这种压力是导致他们贫困的原因。可以看到一个特点,在城镇地区,贫困地区和非贫困地区家庭的老年抚养系数差别不大,主要是儿童抚养系数,贫困家庭比较高。所以在城市地区,抚养下一代的压力比较大,特别是对于贫困家庭来说。
教育和健康,刚才李培林研究员和袁岳博士都介绍了,这都是社会比较关心的问题。我们的研究中也看出,教育对贫困家庭的压力特别大。实际上这种压力主要体现在费用和支付能力上。从学校和医疗机构的普及性来看,贫困家庭和非贫困家庭的差异并不是很大。我们测量不同人群,他们居住的区域附近是不是有学校,是不是有医院,贫困家庭和非贫困家庭是差不多的。但在费用可以看出来,我们先看教育费用,从绝对支出来看,贫困家庭的教育支出要比非贫困家庭高。但从教育费用承担的比例来看,贫困家庭的教育负担要远大于非贫困家庭。我们从这个图可以看出,25%的贫困家庭教育支出超过了收入的50%,也就是说教育的支出是他们收入的一半以上。
从健康医疗费用来看更加如此,在贫困家庭和非贫困家庭既使是在绝对医疗的差异也是非常小的。可以想像,在医疗费用所占家庭比例,贫困家庭的负担要大多了。我们计算的结果,25%的农村贫困家庭一年的医疗支出超过了全年的收入。这些人要看病,只有动用积蓄或借贷,因为全年的收入是无法承担全年的医疗支出。
在贫困地区中有80%是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与前面的收入来源结果也是可以形成印证的。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农村地区生产活动的多样性。在城镇地区也很明显,失业与贫困之间的关系是相当明显的。城镇贫困家户18%是有失业者的,在非贫困家庭中只有7%。
政府缓解贫困措施有两个,一个是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居民提供一些必要的设施和服务。另外一个就是为低收入群体和贫困群体提供社会保障,给他们提供最底线的安全网。我们从调查中可以发现,基础设施方面,政府的措施很有成效。在水电、通车、医疗教育的稳定性方面,贫困和非贫困家庭差距不是很明显。相对而言,在社会保障问题上,从医疗保障来看,农村居民整个享有医疗保险的程度是比较低的,平均10%左右,包括所有的医疗保障和商业保险。城镇地区要稍微好一些,但最需要保障的贫困群体,他们享有的保障比例也只有20%左右。与此类似的,包括事业下岗津贴,最低生活保障,也是有这样的问题,覆盖率也不是很高。所以这对于贫困群体来说,最低的底线安全社会安全网并没有起到帮助所有贫困群体的作用。
与贫困相关的,它不是一个单独的社会现象,它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说我们看到贫困群体固定化的问题。也就是说,贫困群体缺乏向上流动的机会,整个社会贫困群体长期固定在这样一群人中。我们从调查中也发现了这样的趋势,比如说我们看到群体贫困对自己生活未来改变的预期更低。贫困群体对子女就学的预期也比较低。预期自己的孩子读到大学水平的,在农村地区只有百分之十几。而当我们问到为什么会对孩子的预期比较低的时候,很多人都回答费用比较高,无力支付费用。教育费用居高不下,对于贫困群体来说,造成的负担是比较大的。最后从贫困群体的社会网络来看,无论在农村地区还是城镇地区,贫困人群交往圈子都比非贫困人群的交往圈子小得多,确实存在社会隔离问题,因为他们与社会交往比较少,会引起更多的问题,能够动用的社会资源更少,会带来贫困群体的固定化问题。
贫困群体对社会问题的感知。在农村我们可以看到,贫困群体对于社会各种问题严重程度的判断,显著比非贫困群体高。比较集中的问题,他们感觉比较严重的问题,包括贫穷问题、贫困问题,贫富差距比较大,还有失业问题。在城镇地区,贫困群体与他们的直接关联的问题,比如说失业、交通问题、水电不足的问题,他们对这些问题的判断比非贫困群体要严重。像干部腐败、空气污染、环境污染的问题,他们比非贫困群众感觉低一些。贫困群体感受到的是直接关系的近一些的问题,非贫困群体感受的是直接关系远一些的问题。
收入结构与就业问题。农村贫困群体的就业活动特征是单一依赖于农业生产,因此可见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农民就业的多元化将是缓解农村贫困的有效途径。基础设施问题,各级政府近年来为加强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所做的工作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贫困群体对基础设施的可及性仍有需改进之处,但与非贫困群体的差距已大大缩小。可以预期,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今后的扶贫工作的直接作用可能会逐渐减弱,但仍能通过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间接地推动扶贫工作。
教育与健康。贫困人口常常表现出教育水平较低,健康较差的特征。但近年来教育费用和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给贫困居民造成了很大的负担,这也提醒我们要注意,除了提供可及的基础设施以外,还要注重为他们提供公共服务,使他们能够承担的公共服务,能够看得起病、上得起学,这样才能使他们摆脱贫困的机会。
社会保障与保险。当前社会保障工作存在覆盖面过窄、保障水平过低、针对性不够等诸多问题,最后的“社会安全网”无法起到底线保障,兜住所有的贫困人口的作用。
贫困的固定化。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我国的贫困群体有“固定化”的趋势,这对于社会稳定和谐会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政府及社会应努力为贫困群体提供向上流动的机会,使贫困不致于成为某一个社会群体的固定特征,甚至一代代传递下去。
对贫困群体态度与行为的调查研究。应该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态度和行为的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心态和社会行为的形象,来提出一些措施进行解决。 社会保障成为06年城市居民首要关注社会问题
-------------------------------------------------------------------------------- [谢寿光]:
感谢赵延东先生。下面有请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陈光金发言。
[陈光金]: 谢谢主持人,前面各位分别从宏观和专题的角度对《社会蓝皮书》做了介绍。我想根据我参与蓝皮书的编辑,整个统稿的过程当中,我认为比较重点的一些问题,跟大家做一说明。
从宏观角度来看,我想跟大家谈的有五个大问题,第一个大问题,当然还是党政领导干部对于改革问题比较关注,以及他们脑子中什么问题重要。因为党政领导干部对社会问题的把握,在较大的程度上会影响社会未来发展的走向。第二个大问题是劳动关系的转型,以及我国当前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核心的问题就是将来劳动关系将成为我国社会关系总体当中最普遍、最重要的一种关系。第三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我觉得是社会心态问题,关于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广大的人民群众对相关的重大问题究竟怎么看?这些看法对我国经济社会经济发展可能产生什么影响?我觉得这些问题也是我们需要着重关注的。第四个问题,是就业与社会保障的总的形势。民生问题关系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发展。第五,其他的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前期准备不足,所以我想着重谈一下这五个问题的我自己的观点。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几个值得关注的点,第一个是总体上的评价,李所长就我们的全部调查有一个整体估计。党政领导干部怎么看的呢?大部分认为社会形势非常好、较好的比例,合起来占73.3%。这个比例与2000年、2002年持平,2004年高一些,比2005年低一些。2005年,我们知道社会出现了很多问题,但2006年在很多方面都有所改善。为什么党政领导干部认为比较好的比例会低,这个问题值得关注。
关于党和政府在2006年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进展情况,如何评价的?领导干部的评价,这项调查提供了77个工作领域,打60分以上的只有两项工作。一个是保证经济的增长势头,第二是处理好国际事务。2006年,经济工作这块做得是可以的,保证了超长周期的增长趋势。在国际方面,我们也有很大的进展。除了模式和理念,也有了一个比较科学的调整。所以在这方面大家的评价是比较高。另外有9项进展不够显著,其中包括调整收入分配、解决下岗失业问题,推动医疗卫生试点改革,这三项比较差,只有6.3%的人认为进展是比较显著的。我想这个问题也是2006年社会形势的基本状况。从9项问题以及3项最差里可以看到,社会发展问题确实进入了党政领导干部思考的范围和视野领域之内,过去更多强调经济发展,从现在的发展情况来看,社会发展问题随着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对这个问题也越来越高度重视。
在2006年整个工作当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我们的调查与其他的各种调查结果大同小异。最重要的三个问题:社会治安、居民收入差距、“看病难、看病贵”。其他的还有腐败、失业、社会风气和教育不公平。从这些方面来看,党政领导干部的思考和普通老百姓的思考比较接近,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说明,党政领导干部并没有忽视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发展滞后等问题。这点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党的领导干部关注的改革焦点,根据他们自己的看法也有几个,第一个收入分配,第二个机构改革,第三个是医疗改革,第四个是科技体制改革,第五是劳动就业问题,这五个方面是2006年各级领导干部关注的大的问题。
今后改革取得成效,靠什么?在这个问题上,有四点是党政领导干部比较关注的,第一点是进一步转变行政机构的职能,这个问题也讨论了很多年了。如何把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这样的工作切实付诸实践,这也是在今后几年值得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第二,进一步加大反腐力度,中央重拳出击,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陈良宇”被拉下马,以及一大批干部被赶下来,都说明2006年反腐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这也关系到改革能否取得成效,这是所有党政领导干部里大多数人的看法。第三是要处理好党政关系。这个问题是在2004年是第一个问题,现在已经降到第三位,反映出这项改革已经取得了进步。最后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严格推行干部任期制度,当然这个问题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比如说县市一级的,那种更换,对于地方经济究竟是好是坏,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今后一段时间如何保持社会稳定,主要有六项,第一是要保持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第二是要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第三是要调整收入差距,第四要解决失业问题,第五是要遏制腐败,第六是要整顿社会治安。刚才袁岳博士也强调到社会治安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从这方面来看,党政领导干部对这个形势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
我们这次全国抽样调查,有一个相关的课题就是社会心态调查,已经得到了一些结论,关于目前我国社会心态基本的状况判断,有这样六个方面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第一个就是广大老百姓生活压力感,在目前来讲是比较强的,很多人感到生活充满压力。这些压力来自于哪些方面呢?收入比较低,而且是不稳定。这是第一位的问题,第二个重大的压力是来自于医疗支出,收入不能承受的。第三个是住房支出,第四是教育支出,第五是就业困难,失业困扰家庭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最后也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问题,就是人情,也是造成压力的来源。现在有一个社会现象,很多人总要利用一个机会,搞一次宴席,这个宴席过去是人情交往,但现在是收回过去投入的考虑占越来越大的比重。
第二个方面是社会安全感,总的来说社会安全感是比较高的。但这方面有两个社会安全感是比较低,一个是食品安全感,第二个是医疗安全感,这也反映了这两年来我国在社会方面出现的问题。第三个方面是社会信任感的问题。我们的调查当中也列示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对象,来看大家对各方面的信任程度如何,现在来看对中央政府的信任度是最高的。我们平时在观察和考察的过程中,也会发现,中央是好的。这样一个基本评价在人民生活当中是比较普遍的,其他各方面来讲,有高有低,但都没有超出对中央政府的信任感。
对于政府工作的满意度,我们更关注的是不满意的方面,有三个方面是满意度最低的,一个是社会保障,第二个是医疗卫生服务,第三个是环保问题。这里面当然医疗和社会保障人民不满意,这是完全可以预期到的。但环保问题,达到这样的高度,成为第三位最不满意的一个问题,这充分表明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增长方式的调整问题,如何保证环境,安全问题,尤其是生态环境生态问题,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而且也是社会发展的问题。
第五个方面关于社会差距与矛盾的认知。社会认知贫富差距是社会最大的差距。社会差异最大的是穷人与富人之间,但包括发生矛盾、冲突的是干部与群众之间。这是非常要点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高度注意,因为这两个问题其实是相关的,在许多其他矛盾冲突方面,这两个矛盾都是有关系的。最后就是收入差距,谁发财、谁不发财,也是我们值得关注的问题。从我们的分析方面,教育程度,不正当的挣钱手段,已经作出努力,被认为人们致富的因素。第一个是教育程度,第二个是不正当手段,第三个是财政资产评估,我们可以看到大体上, 可能这种正向的因素和负向的因素势均力敌,不相上下,所以我们再分配收入机制上是存在问题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收入分配机制本身存在社会合法性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对于我们将来这个社会如何在情绪上、在社会心态上能够理顺一点,在这个方面是值得关注的。
第四个是就业与社会保障形式。就业有两个要点,2006年的突出两点,中央出台了很多关于农民工的政策,从就业准入和阻碍流动方面,取得了解决问题的进步和突破。出台了一些好的政策。但它也存在突出问题,第一个是就业结构性张力比较大,就是说低素质的体力劳动供给比较多,大于需求。但素质比较高的,劳动力的供给小于需求,这就造成一种结构性的紧张。这个问题,这几年来都存在,今年这个问题继续突出地存在。第二个问题就是社会保障体系本身的二元化,尤其是城乡的复制,在用到统筹城乡安排起着很大的作用。现在农民工很多问题,实际上都是和城乡统筹相关。所以社会保障问题,不仅是能否统筹,还有一个是环境基础条件问题。
总的来讲,今年社会保障各方面都取得进展。但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发展的空间、余地还比较大,最突出的是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改革,就是把个人帐户这块,由过去本人工资11%,调整为8%,同时不把单位缴纳的养老金划为个人帐户,我们认为这是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影响。因为单位缴纳进入社会统筹,会有一个社会逆向调节的作用。如果全部到你个人手上,工资越高的,得到国家补贴也越高。同时它又会影响到一部分人,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比如说农民工,单位缴纳的也不归他了,这也会影响他,这个问题已经在实际当中出现。
医疗体制改革有四个问题是值得关注的,2006年是反思、争议、探索。第一个问题2005年医疗体制弊端受到大量的揭露,这些问题依然存在,并没有明显好转。第二个问题就是医疗改革的目标,要害就是所谓第三方购买服务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第一方是病患,第二是医药部门,第三是社会的医管机构。应该采用第三方购买服务解决一系列的弊端。第三个要害问题是如何恢复医疗体制社会公益性问题,这成了很大实践上的难点,无论从教育、医疗和设施卫生体制建设等各个环节,存在的大量的制约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好,我们的医疗改革也是很难取得进展的。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医改方向,谁来主导?医改的方向还没有确定。究竟是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这是理论界和医务界争论比较大的方面。各方面的争论都比较大,还没有一个整合的东西出来。这五个方面从宏观来讲涉及到社会发展问题,当然也不是说其他的问题不重要。各个领域的问题都有一些研究成果在这本书里,可供大家参考。重点是我想提这几个要害的方面。谢谢大家!
[谢寿光]:
非常感谢陈光金博士对蓝皮书要点问题进行了报告,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再安排记者提问了。今天五点李培林所长和袁岳博士也会作客新浪。另外,我在这里再发布一个信息,明天上午,同样在这个地方,有一个中部蓝皮书的发布,关于中部崛起的问题。
再次感谢大家的光临,今天的会议到此结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