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共系统性吸纳台湾网红进行“认知战” |
|
作者:民生编辑1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25-06-18 06:13 |
|
台湾知名网红“馆长”陈之汉6月10日赴中国展开六天行程,沿途直播记录旅游所见,期间以视频展现对中国的观感,心得不外乎是中国环境优美、地铁安全、安检有效率、游船美丽、建设伟大、多党民主、没有封锁,资讯多元及物价低廉。台湾则是地铁充斥无差别杀人不安全、充满了政治意识型态、喜欢斗争、对中国无知、见识浅薄、物价昂贵、难以生活的地方。在陈之汉眼中,中国犹如天堂,台湾仿佛地狱。
尽管陈之汉的团队强调他们并未与中国大陆官方对接,行程也是自主安排,但其直播过程中的参与者仍耐人寻味。在陈之汉自身频道直播外,在台湾长期被批评为“红媒”的台湾中天电视全程参与报道和直播。在行程第5日的结束采访中,陈之汉对中天新闻记者说,他给自己的行程“打100分”,“满分中的满分”。他说自己感受到大陆民众和朋友的热情,“深受感动”,“不舍”,“永远是一家人”,“两边同文同种”,“一定要交流”。这些内容得到了中国新闻社、《北京日报》等中国主流官媒转载分发。
显而易见,陈之汉直播内容,虽无政治口号,却在隐含层面完成了:“看,中国犹如天堂,台湾仿佛地狱”这种日常化叙事。在其直播游上海吸引逾43万人同步在线观看,打破台湾YouTube直播纪录。这种行为已经成为事实上的中共“认知战”的一部分,比喊统一口号更具有渗透性,以软性方式影响台湾舆论与年轻世代价值观。
牛津大学学术期刊(Oxford Academic)于2022年刊载有关中共认知战行动报告《How China’s Cognitive Warfare Works》指出,藉由人工智能技术、财政诱因及跨平台协同运作的整合,中共已打造出一套可大规模复制的威权影响模式,过去数年一直对台网红与社群创作者进行组织性吸纳与诱导,对台湾民主、全球民主构成严峻挑战。
台湾由于本地市场狭小,仅2,300万人的人口基数限制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多数企业市场预算有限,广告预算紧缩,经济压力沉重,内需市场饱和,发展空间有限,使岛内直播主、网红的生存焦虑放大,相比之下对岸中国大陆的10亿华语市场,高点击率、强变现、流量红利极具吸引力,更有近几年大陆的短视频平台牢牢霸占了网络平台主控权,所以极具利益诱惑力,成为中共统战体系里“认知战”领域的天然吸纳与诱导对象。
所谓“统战”工作用中共的话来说是其统治的三大法宝之一,是中共用来控制非党力量、打击异己、塑造舆论、延伸权力边界的一种政治手段。而“认知战”是一种融合宣传、心理战、信息控制与软实力渗透的体系,用话语、舆论、文化、平台算法等“看不见的手”,指向影响人群的思维、情绪、价值判断与群体认同。“统战”是中共的战略体系与组织机制,“认知战”是中共的操作手法与具体技术。“统战”与“认知战”彼此交织、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中共拉拢、分化、侵蚀、利用社会的机制。
中共是一个善于进化的极权主义体系,当其传统的统战话语“民族复兴”、“一国两制”、“同文同种”,这种以宏大叙事诉诸认同感的语言在当今的社交网络时代失去了动员力,中共的应对策略已与时俱进调整为转向内容导向、体验导向的“认知战”统战逻辑,不再通过传统的政宣系统直接对台湾青年或公众进行说教,而是通过平台与流量作为中介机制进行“间接统战”。这是中共传统统战术的本质转变:它不再靠“信仰”,而靠利益分配机制。这是一套完整的系统性吸收机制,利用金钱与平台资源作“统战杠杆”,可称为“金权诱导+舆论软化”的双轨战略。
这是极权主义体系统战术的最新进化。这场“统战”是社交网络时代一场拿着自拍杆、跳着短视频的信息战与认知战。这种新统战不再是让你否定对方,而是让你模糊差异;不再是拿下你,而是让你自己走过去;攻势不再高呼“和平统一”的旧口号,而是以“欢迎来看看”的柔性包装展开情感润化与认知重塑。
相应其统战术的进化,中共近年来已明确把“对台统战”重心从传统政治人物转向舆论影响者(KOL),用流量和人民币收编台湾网红,以文化与经济合作为包装,实施精准投喂、意识转向的非对抗性意识形态重塑计划,进行去政治化、生活化的渗透,以长期心理认同操控最终影响台湾民众的感知,使其认同中共价值与立场。一个温水煮人心的“去政治化统战”就这样完成。这种新统战术“统”的是民众的认知边界,收编整整一个世代的思维方式。
今年1月,位于华盛顿DC的智库“全球台湾研究中心”(Global Taiwan Institute)发布报告指出,中共对中型网红每月提供约人民币5,000至10,000元不等的补助,甚至对特定名人提供年薪逾1,000万新台币(约30.5万美元)的资助。自由亚洲电台(RFA)则披露,这些资金常透过行销公司、支付宝转账或QR码募资进行,以规避法律追查。
在中共的运作下,台湾各路网红在利益的诱惑下,以表面“中立客观”的面目实为中共的叙事共谋,纷纷入陆、体验美好生活、表达认同、被点赞转发、再形成“亲中包围”效应。他们不说“统一”,只说“这里生活真便利、外卖真快、基础设施真好”,让对岸变得“不再敌对”,甚至“令人羡慕”,让你先认同再软化。只要顺着讲“生活真好”、“人真亲切”、“高铁真快”就能带货、涨粉、接代言,中共对台网红的吸纳策略,是一场穿着美食外衣、踩着流量节拍、装作生活无害的“意识形态整形术”。
这种统战策略制造了一个台湾网红无法拒绝的“资源场”:免费机票、豪华住宿、强力宣传、流量扶持。尤其是小红书、抖音、微博、B站与TikTok之间的跨境合作,这种算法与内容的联合,让无数网红趋之若鹜。从2024年钟明轩在新疆旅行视频中所流露的“赞美”,到波特王爆料台青网红被组团赴陆拍片;从寒国人公开力挺统一言论,到台湾表妹在大陆的“此生不悔入华夏”文化认同宣言,再到陈柏源事件中传出的“台人组党参选”图谋,无不如此。
这种传播链条不仅影响台湾内部对两岸关系的认知,也助长了中共在国际舆论场中的“现实扭曲力场”。这是极权主义对自由社会的一场场无痛麻醉。你不会被要求放弃台湾价值,只需略过敏感话题,对制度冷眼旁观。你会继续说话,只是不再说六四、刘晓波、伊力哈木、丁家喜、许志永、彭立发,你会继续创作,只是主题从“社会观察”变成“高铁美食”。它只要你接受这个极权主义国家的“温柔版本”——一个不谈自由、只谈生活的中国。这不是洗脑,这是一种自我认知的重写,环境的规训,情绪的重塑,认知的调适。
所以,陈之汉等这些网红所谓“客观呈现”中国,事实上是在高度审查、算法操控、宣传引导下,充当“亲中样板”角色,其言行不仅误导台湾公众对中国制度的认识,更助长了中共对台湾社会的文化渗透与统战成效。这些外来网红初见中国城市“地铁通达、快递高效、街道干净”的震撼,是在严控言论、压制异议、牺牲权利、漠视人命的制度下塑造出的“表层繁荣”。每一次对“祖国强大”的点赞,背后都是无数被噤声中国人的痛苦。当这些台湾网红在自由直播、随意点赞时,无数的中国人在被审查、被封号、被警告、被删帖、被边控、被失联。
台海两岸人员之间对交流、旅游和文化接触的渴望完全可以理解。但当这种接触成为片面展示、选择性赞扬,并规避现实苦难之时,就已不再是单纯的体验,而是主动参与了中共的信息战与对台“认知战”。所谓“政治不谈,只谈生活”,在极权国家从不存在。你说“我不是为中国说话”,可你说的“不是”,却刚好契合了中国宣传的“是”。你说“只是说好的一面”,但你选择的“好”,是制度允许你说的那一部分。这就是最典型的“伪中立话语”陷阱:你自以为没有立场,实际已经成为立场的一部分。
中共对台的“统战”与“认知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胜负将决定未来世代是否还能清楚知道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同化。如果说中共今天进行的是一种结构性意识形态输出,那台湾社会和政治体制,是否具备足够有效的反制工具?就目前而言,答案是令人忧虑的。
制度性诱导,必须以制度性抵抗来回应。台湾并没有形成针对“认知战”的系统防御机制。很多关于中共渗透的观察与应对,仍停留在“间谍”“红色媒体”“亲共政党”等传统视角,无法适应平台与文化统战的新形态。台湾内部政治也极化过于严重,导致许多正当的防范讨论被贴上“意识形态过激”“仇中”“恐共”等标签,舆论对“新统战”缺乏广泛共识。
台湾社会若对此无感,将慢慢失去免疫系统。这次是“馆长入陆”,再下一次是“会长入境”,再再下一次呢?我们是否还有能力辨识自由正在被专制温柔收编的过程?
(责任编辑:民生编辑)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