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标签:709 律师 暴力 酷刑 虐待 秋雨教会 test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网站主页 > 民生热点 > 正文
相 关 文 章
最 新 热 门
随 机 推 荐
罗帅宇坠楼案引爆中国舆论场         ★★★
罗帅宇坠楼案引爆中国舆论场
作者:民生编辑1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25-06-20 15:28
年仅27岁的湖南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实习医生罗帅宇,去年5月8日在住宿楼坠亡后被警方排除他杀,但家属却称在其电脑中发现1281页医疗腐败举报材料,怀疑死因另有隐情。罗帅宇父母此后便开始在中国社媒发声寻求外界关注,并将儿子坠亡和此前轰动中国网络的“恶魔医生”刘翔峰事件挂钩,终于让这起一年多前发生的事件在6月中旬引爆中国舆论场。

“罗帅宇1119页文件”“湘雅二医院”“罗帅宇生前聊天记录曝光”等词条,6月13日连续霸占微博热搜榜,排山倒海的网民留言呼吁官方彻查此案,回应一系列疑点:罗帅宇坠楼的真相是什么?罗帅宇电脑里的资料为何被删除,医院为什么要给家属封口费?举报材料揭露的医院腐败问题是不是存在?医院是否还有系统性腐败,有没有更有权势的人牵涉其中?

公众的愤怒与质疑,绝非无端揣测,而是对正义的迫切呼唤。医疗系统的腐败往往盘根错节,牵涉多方利益。刘翔峰案虽已宣判,但一个医生的堕落背后,是否还存在包庇、共谋甚至系统性犯罪?这些问题若不彻查,不仅是对死者的不公,更是对社会正义的亵渎。在网民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罗帅宇被形容为是一名“为公义不惜牺牲生命的热血青年”,并被描述为“是为大众的健康安全而牺牲”、“用生命揭开一个黑幕”。

在引爆中国舆论场的滔滔舆情压力下,6月13日,湖南省卫健委、中南大学和长沙市公安局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发布长篇通报。通报表示,罗坠亡后,公安部门第一时间介入调查,并认定其系跳楼自杀身亡。长达4600多字的通报,逐一推翻家属和网民提出的所有疑点,全盘否认医院买卖器官、死者因举报而遭迫害等指控,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大家想多了。

官方的通报与民众的认知和期待存在巨大落差,不仅没有平息舆论,反而引发更多争议。网民纷纷质疑,案发快一年,官方调查那么久都没有回应,一上热搜压不住舆论就立马通报,而且每个疑点都排查到位,反而让人无法信服。一些网民也关切,由湖南当局来调查这起案件是否足够独立,为何没有上级单位介入?

社交平台持续被罗帅宇相关话题洗版,“官方通报罗帅宇事件”话题长久盘踞新浪微博热搜榜首位。网友批评说,“觉得人民都是傻子。”、“这套方法现在用得炉火纯青,先把火往他成绩不好心情不好上面引。”、“一句话,全部不存在。”、“他们怕了,想着让风头赶快过去,原流程再走一遍好了。就问你服不服?”、“太搞笑了。”党国喉舌胡锡进虽然认为该通报的内容可信,但也指出罗帅宇事件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折射出官方公信力仍存在缺陷,需要通过对公众关切和质疑一个又一个及时、坦诚的回应不断加强

针对官方通报,罗帅宇家人很快在微博发出公开信反驳,质疑通报中的死因分析不符合科学常识、捐赠器官材料有多处漏洞。而通报中指出罗有读博压力,家属质疑是否能成为自杀动机、尤其罗帅宇根本没有读博。罗帅宇的家人还指,期待更高级别的独立联合调查组进行彻查,而不是“自己查自己”。

罗帅宇爸爸微博账号,显示54.2万点赞,3.1万转发,评论2.4万,其中获得点赞最多的是一条评论“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为大众谋福利者,不可使其孤军奋战;为自由开路者,不可使其困顿于荆棘”。更多的是支持的评论,并呼吁,“我们要一个真相”。

新浪微博的“央视新闻”相关消息下,有网民表示:“希望这件事有更高层级的部门介入,而不只是当地”、“地方上面是查不清的,要中央巡视组介入”。亦有网民质疑:“要不是有舆情回这么快通报吗?”“需要交代的人相信就好了。”“你们自己信吗?”“这个调查好让人心寒”。

网友@好时代见证记录者发帖说:罗帅宇在公开声明绝不自杀的情况下仍然坠楼身亡,这在湖南不稀奇,毕竟湖南省堂堂在职正厅级干部省财政厅厅长、省纪委原常委刘文杰女士去年9月在湖南省财政厅家属大院都能被人推下坠楼身亡,湖南黑恶势力猖狂,也敢于做绝,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中央巡视组出面!

网友@石述思发帖说:即使官方通报言之凿凿,综合网络舆情,罗帅宇之死仍是罗生门。通报定性为“学业压力下的自杀”,未能弥合公众信任的裂痕。罗帅宇事件是一面三棱镜:官方看到“学业压力”,家属看到“谋杀嫌疑”,公众看到的则是医疗系统腐败的脓疮。时间会尘封一切,但公信力也将如流沙一般随风而逝。这普遍的巨大的社会焦虑,以及背后看不见的推手,值得决策层高度警惕。通报为何难以服众?民心是杆秤。世间唯良知和常识不可辜负。

人民日报旗下的“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在6月14日刊文指出,“罗帅宇坠楼事件”从6月11日开始发酵,13日“联合调查组正式发布通报”后热度达到顶峰,然后下落。相关的多则新闻点击量都过亿,官方通报的阅读量更是达到7.7亿。文章站在官方立场,提到事件已经“使湘雅二医院形象受到严重损害”,并指“家属与有关部门意见仍存纷争”需要重点关注,相关部门仍需“向家属提供更多具有说服力的细节性证据。”

罗帅宇事件折射出中国民间对医疗体系的深深不信任。罗帅宇家属提供的大量举报材料,直指医院长期存在的医疗腐败、非法手术、甚至疑似器官交易等重大问题,使得公众质疑其死因是否与揭露医疗黑幕有关。与医疗相关的问题,关係到普通人的生命健康,也涉及资源分配、社会公平、公权腐败等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向来都极易刺激到中国社会的敏感神经。从看病难看病贵,到小病大治、过度治疗,从医疗设备、耗材和药品回扣,再到医生收受患者红包,医疗领域的违规和腐败是长期难以根治的顽疾。各地医院丑闻不断,一个小县城的医院院长动辄收受贿赂上千万元,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一个被铜臭污染的医疗体系。

作者地球公民金建国在其微信公众号“地球公民金建国”发表文章《什么样的通报才能让人信服?》,文章说,罗帅宇事件的通报写得真烂。尽管与以往的惜字如金相比,这次的篇幅竟长到需要下滑好几次屏幕才能读完,且看起来内容详实、面面俱到——走访做了、调查做了、鉴定也做了。但结果还是一样,没人信。这不仅仅是因为网上流传的诸多疑点没能得到解答,更大的原因在于,这种蓝底白字的通报形式,在置信度上天生存在劣势,哪怕它能与事件本身前后呼应、且逻辑自洽。

金建国的文章说,调查组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光这一点就足以对其可信度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通报全是结论性语句,缺乏调查细节。这类没有任何细节说明的例子在通报中比比皆是,以至于没有可供外部检视的时序性和取证路径,大众只能接受结论,无法检验过程。搞半天,调查者是你,证据处理者是你,结论发布者还是你。通报最大的槽点就是刻意回避了公众最关切的问题,即医院的制度性腐败与结构性风险。在公众对医疗系统逐渐失去信任的当下,这样的问题一笔带过,怎能让人信服?与其说是通报,不如说是法院驳回起诉裁定书。连最基本的态度诚恳都做不到,怎能让人信服其内容呢?

作者李宇琛在其微信公众号“李宇琛的夸父填海”发表文章《关于罗某宇的情况通报面面俱到,独独漏了“认定自杀”协议》,文章说,这份通报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裱糊匠,将一间早已破败不堪、四处漏风的屋子,用崭新的纸,里里外外裱糊得光鲜亮丽,严丝合缝。 每一个洞,每一个裂缝,都被精准地贴上了标签,给出了合理解释:而且是多学科、跨学科、学科交叉的解释。然而,这间裱糊得天衣无缝的屋子里,似乎还少了一件极重要的家具:这件家具,就是那份传说中的“自杀协议”。

李宇琛的文章说,一份通报,可以解释物理,可以解释心理,可以解释管理,但它似乎无法解释人性。它用数千字的篇幅,去证明一个年轻人“为什么会死”,却唯独不肯用一句话,去回应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他的家人,在他死后,究竟遭遇了什么?这被遗漏掉的问题,恰恰是整起事件的题眼。它像这间被裱糊得无比圆满的屋子里,那个最黑暗、最肮脏的角落。通报选择绕过了它,假装它不存在。然而,凡是存在的,总会留下痕迹。屋子里的霉味,是无论用多少层新纸,都无法完全掩盖的。那份协议呢?那份让家属签署的“认定自杀”协议,是真的吗?

前《南方都市报》评论员宋志标在其微信公众号“旧闻评论”发表文章《官方通报在罗帅宇事件中遭遇何如?》,文章说,官方通报在罗帅宇事件中遭遇的,依旧是不信与质疑,尽管以真相为归依的质问还在,但对通报本身的合法性并不会构成威胁。舆论与通报的低烈度对峙再度证明,通报是可以脱离真相运行的,且运行有效。法治、程序争议、个人自由、社会自决等古老的工具,在官民互动的模式中呈现历史性的退却,真相成了硕果仅存的稀薄盾牌,为舆论问责提供最后一点屏障。通报见证了沧海桑田,而真相踏进的则是一个新社会,理解罗帅宇事件的通报,少不了这点觉悟。

知名作家六神磊磊在其微信公众号“六神磊磊读金庸”发表文章《罗帅宇的名字亮了,有人正在黑暗里发抖》,文章说,令人动容的是,家属费尽周折,从医院拿回来罗帅宇遗物,发现电脑是被磕碰过的,里面数据已被清除。家属恢复了数据,里面居然是上千页举报材料,涉及大量医疗黑幕。然后医院要用重金买回这些材料。这些“疑点”,已经太显眼、太标准了,标准得活像一个没想象力的垃圾编剧编出来的。换句话说,它可疑得几乎已经不容怀疑了。武侠小说都不会写这么明显。如果一个正常人面对这些,还认为不需要从头彻查,那就是元妃娘娘的灯谜——假装猜不出了。

六神磊磊的文章说,处理为什么那么难,我们不确定;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有人在黑暗中瑟瑟发抖。刘翔峰是已经落马了,但上千页材料,哪怕只是部分属实,牵涉的也绝不止是一个刘翔峰。有人会发抖,因为罗帅宇的名字已被越来越多人知道。自家的公正、安全、法治才是人们的根本关切。如果这种关切得不到回应,今后任何类似的意外事件,人们怕都不会再相信了,哪怕真是意外,都没人会信。之前我曾讲过一句话,含金量还在上升:好人总是死于多管闲事,坏人总是死于分赃不均。历史上往往如此。




(责任编辑:民生编辑)

文章录入:民生编辑    责任编辑:民生编辑 
  • 上一篇:高考后高校学费上调引热议

  • 下一篇:安徽500亩土豆被哄抢民警要求种植户删帖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友情链接
    ·开放 ·民主中国 ·独立中文笔会 ·争鸣动向 ·大纪元 ·中国人权双周刊 ·北京之春 ·中央社 ·自由新闻 ·台湾中央广播电台 ·权利运动 ·无国界记者 ·参与 ·BBC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新世纪新闻网 ·德国之声 ·自由亚洲电台 ·美国之音 ·维权网 ·博讯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民生 | 友情链接 | 关于民生 |
    Copyright © 2002-2013 民生观察工作室 版权所有
    网址:www.msguan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