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师踹飞多名小学生折射教育“暴力驯服”思维
|
荐 ★★★ |
|
|
|
教师踹飞多名小学生折射教育“暴力驯服”思维 |
|
| 作者:民生编辑1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25-10-13 20:00 |
| |
2025年10月10日,有网友发视频称,广西南宁江南区一学校老师在操场踹倒多名小学生,有学生被踢出数米远后迅速起身归队,未敢反抗。视频中,老师粗暴的动作,让网友直呼“触目惊心”。该网友称被踹不低于十个小学生,但官方通报仅确认3名学生受害,相关事件引关注。当日夜间,江南区教育局通报称:涉事教师为外聘教师……“学生情绪稳定,正常进班上课”……引发质疑。网友评论:遭老师踹飞,“情绪稳定”的学生更令人忧心。教师脚踹学生事件,不能仅满足于舆情应对,试图以“学生情绪稳定”的说法降低事件影响,通过严惩涉事教师让风波早点过去。而应当就事论事,认真扎实地对个案做深入调查,走访现场学生,问询视频拍摄者,调查清楚再依法依规处理,这才能确保个案不被搅浑水、问题不被人为遮掩。教师体罚问题折射出教育体系中责任、权利与情感的复杂博弈。在“严惩施暴者”的共识下,需通过制度设计划清惩戒与暴力的界限,同时缓解教师职业焦虑,教育应聚焦“以德感召”而非“以暴立威”,方能重建健康的教育生态。
近年来,教师体罚或殴打学生事件屡有发生。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教育理念进步和社会监督加强,公众对教师暴力普遍持谴责态度,媒体和网络呼吁加强师德建设、落实校园监控、厘清教育惩戒边界。教育应以尊重学生为前提,暴力绝非正当手段。
体罚投诉量:2023-2024年微博曝光教师暴力事件超20起,集中于中小学。
2024年2月:湖南湘潭女教师因学生未完成作业,在办公室掐脸、扯头发、按头,并伴随歇斯底里吼叫。
2023年12月,梧州教师误判学生打架致脑震荡。
2024年11月,柳州教师扇耳光逼学生鞠躬。
2023年陕西汉阴三名体育老师因学生提前吃饭扣班级分,对其掐脖、按地、踢打致多处挫伤。
2024年广东揭阳教唆暴力事件,教师指示26名学生轮流殴打一名男孩。
2024年3月,江西无证幼师踢踹幼儿。
2017年,合肥某中学一名教师掌掴学生,共38名学生被打。
2012年,青海师大二附中教师张明明被曝当堂打学生耳光,网友统计共扇了8记耳光,涉事教师被全省通报批评。
事件起因
10月10日,广西南宁。有网友发视频称,江南区一学校老师在操场踹倒多名学生,该网友称被踹不低于十个小学生。
10日晚,南宁市江南区教育局发布通报:经查,10月10日上午9点半,该校外聘教师蒙某在维护大课间活动秩序时踢了2名学生、推了1名学生。事发后,该校校医第一时间对3名学生进行身体检查,初步确认无恙,心理教师及时开展疏导,学生情绪稳定,正常进班上课。该校和教师蒙某已向家长及学生道歉。将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目前,该校已对教师蒙某进行严肃批评教育,并按规定进入解聘程序。
舆论质疑
1、“情绪稳定”结论仓促,需长期心理跟踪。
2、事件曝光后12小时内教育局发布通报,被评“反应迅速但需深化追责”。
3、蒙某的“外聘”身份暴露资质审查漏洞。舆论质疑学校为压缩成本忽视师德考核,未将外聘教师纳入统一管理体系。
4、被踹学生“倒地后不敢哭闹、迅速归队”的反应,折射长期压抑的校园权力关系,易引发自卑、厌学等心理创伤。
网友热议
南方都市报:事发当天就给出的“学生情绪稳定”结论,是否符合心理评估的相关科学规范?同时,在短时间内认定涉事教师行为,给出结论并按程序解聘,这样的操作是否也有失公平?对此事件,教育主管部门和涉事学校可能都不宜仓促给出结论,而应有更细致的调查和更详实的信息公开。
段郎说事:看视频实在令人愤怒,那么结结实实的一个成年人,居然下脚把两个弱小的孩子踹飞,且孩子摔倒在地,既不敢哭也不敢闹,爬起来又乖乖站回队伍中去。
说好的5872:10月10日,广西南宁一学校操场上老师连续飞踹两名学生,(来源:玉兰)官方通报:对该教师已在走解聘程序。疑似涉事教师已道歉,辩解称当时比较急躁,但你把学生当毽子踢也太不尊重人了吧?
昼眠月:广西南宁一小学操场上,一名老师对学生实施脚踹行为,两名学生被踹倒在地后迅速起身站回原位。另有拍摄者表示,被踹学生或不低于10人,不分男女。体罚零容忍,师德是底线,教师脚踹学生的行为,不仅违背《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中“不得体罚学生”的明确规定,更突破了师德师风的基本底线。学生的身体与人格尊严受法律严格保护,即便存在管教需求,也必须采用文明、合规的方式。涉事老师脚踹学生的行为,不仅是对学生身体与尊严的双重伤害,更是对教师职业伦理的严重践踏,必须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绝不能姑息。
饭团吃煎包:10月10日上午,南宁市江南区富乐小学一名穿白色衣服的教师在操场连续脚踹多名学生,网传视频显示至少两名学生被踹倒,视频发布者称实际被踹学生“不低于十人”,且教师疑似对第三名学生言语辱骂,事发地点为该校操场,涉事教师身份暂未公开,网传是一年级班主任。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教书育人、关爱学生的重要职责,这样的暴力行为严重违背了师德师风
,不仅可能对学生造成身体上的伤害,更会给学生带来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长。学校方面应迅速展开调查,严肃处理涉事教师,给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一个合理的交代。同时,也应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师德教育,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保障校园成为学生安全、健康成长的净土。此外,公众对于此类事件的关注和监督,也有助于推动教育环境的不断优化和改善。
廖小利:又一个不长记性的老师,国家只是给你惩戒学生的权力,没给你施暴的权力。孩子调皮不听话可以批评教育,但你这样上来就一脚踢倒学生,明显超过正常的惩戒了。将心比心,如果这个老师的孩子在学校也这样被踹倒,相信他也会心疼的。这样有暴力倾向的教师,已经不适合呆在教育领域了。
澎湃新闻:教师暴力体罚学生,这是绝不允许发生的事,当地教育局在事发当天作出回应,也是理所当然的。问题在于,这事能不能仅以“解聘”了事?从这次事件的情节及恶劣程度看,有三个问题必须搞清楚。
一是,涉事老师为什么要脚踢学生?
情况通报中说,蒙某在维护大课间活动秩序时踢了学生。按照这个说法,是学生不守秩序?据网传涉事教师在家长群里的道歉信中辩称,当天上午大课间时,由于听错铃声,导致班级最后一个到达操场,导致他情绪焦躁。随后学生未按要求完成练习,其“一时情绪失控”,做了过激行为。
姑且不论这种解释是否属实,就算学生在操场上排队不整齐,或者动作慢了些,教师就踢人、辱骂,那这样的教育方式未免太过简单粗暴。一个成年人,无论如何也不该对几岁的孩子暴力相向。
二是,教师脚踢学生属于什么性质?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指出,在确有必要的情况下,学校、教师可以在学生存在不服从、扰乱秩序、行为失范、具有危险性、侵犯权益等情形时实施教育惩戒。但从此事看,学生的过错恐怕还达不到可以惩戒的地步,况且“脚踢学生”明显是在教育部所禁止的体罚行为之列。
三是,学校在教师管理上有没有责任?
对“教师脚踢学生”事件应该深入调查原因。它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教师队伍管理的薄弱环节,需以个案为切口完善长效机制。按照相关规定,中小学校需将外聘教师全面纳入师德师风考核体系,选聘前核查无体罚、侮辱等不良记录,任教期间与在编教师同步开展师德培训。对存在师德失范的外聘教师,不仅要解聘,还需通报教育主管部门,纳入区域教师失信名单。
根据《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8年修订)》,体罚学生造成身心伤害的,除解除聘用合同外,还应依法撤销其教师资格。且依据《教师法》,丧失教师资格者终身不得重新取得,这意味着涉事教师将彻底退出教育行业。
校园是育人之地,对任何以“管教”为名的暴力均需零容忍。只有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师风管理,才能真正守护孩子权益,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维护教育的底线与尊严。因此,解聘涉事教师是必要举措,但绝不应是终点。
齐鲁晚报:蒙某情绪如此激动,或许与学生不遵守秩序有关。小学生天生好动,不遵守秩序是常事,老师对此可以进行适当的批评,但绝不能用踹人、推搡这种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么做,不仅无益于培养学生的秩序感,还可能使孩子的产生厌学情绪,甚至留下终身都抹不去的心理阴影。根据通报,蒙某被解聘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但在社交平台上,仍有不少人以“恨铁不成钢”为由替他开脱,甚至认为蒙某“踹学生”是“负责任”的表现。学生犯错,老师可以而且应该予以惩戒,但不能突破“不得体罚学生”的底线。事实上,早在2020年,教育部就颁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明确禁止了七类不当教育行为,为惩戒权的实施划定了不可逾越的红线。蒙某滥施暴力的行为,明显已经突破了教育惩戒权的边界,将这种行为视作“负责任”的表现,本质上是对教育惩戒权的误读。这起事件也给其他老师提了个醒。在惩戒学生时,一定要准确把握好尺度,严格依照规则行事。这既是对学生身心健康负责的表现,也是对老师自身职业发展的保护。
周少说:老师的职责是教孩子对错、护孩子成长,而不是用暴力解决问题。就算是维护秩序,也得有耐心、讲方法,动手只会伤害孩子的心灵,还会让孩子觉得“暴力能解决问题”,这和教育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这次学校快速解聘老师,算是给了家长和学生一个交代,但更该注意的是,不管是外聘老师还是正式老师,都得把“不体罚”刻在心上。学校也要多培训老师怎么正确管理学生,别让冲动毁了孩子,也毁了老师自己。
星觅辞忧:“教育本质是唤醒而非驯服”,可当本应守护孩子的人,用踹飞的动作替代耐心引导,伤害的何止是孩子的身体?那瞬间的恐惧,可能会在他们心里埋下对校园的不安;而大家看到的,更是对“师者仁心”这份信任的冲击。
校园该是容错的港湾,老师该是引路的灯塔。如果连基本的尊重和包容都做不到,谈何“教书育人”?期待相关部门及时核查,给孩子和家长一个交代,更要守住教育的底线——别让不当行为,碾碎了教育本该有的温柔与力量。


(责任编辑:民生编辑)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