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标签:709 律师 暴力 酷刑 虐待 秋雨教会 test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网站主页 > 民生热点 > 正文
相 关 文 章
最 新 热 门
随 机 推 荐
中共强推《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         ★★★
中共强推《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
作者:民生编辑1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25-06-01 22:47
(编者按:中共管控网络言论无上限,民众反对声浪多大,都不足以撼动中共推进数字极权的决心,日前强行出台的网证制《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再次证明了此点。該办法在去年出台所谓请求意见稿后,因民众反对强烈而一度不再讨论,让外界误认中共听取民意而搁置,但沉寂不到一年,中共忽然直接公布实施办法,内容完全没有采纳网民任何意见。中共如此枉顾民意,一意孤行,彰显出极权统治的最后疯狂。)

一、不顾民意强推网证制《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

去年推出征求意见稿时备受争议的《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将于7月15日实施,中国逾10亿网民可「自愿」登记真实身份,统一核发「网号」、「网证」,用来向需要实名认证的网络平台进行认证,不需再提供姓名和身份证号码等;但中国知名自由派法律学者劳东燕曾直指,新制度的真实用意是要强化网络言行管控。

《央视》、《新华社》报道,中国公安部、国家网信办等6部门2025年5月23日联合公布《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鼓励有关主管部门、重点行业、网络平台按照用户自愿原则,推广应用网号、网证,并指网号和网证是中国网络身份认证的一种机制,将传统身份证讯息转化为加密的虚拟凭证,用于网络平台进行身份验证。

报道形容,平台如同一个由国家管理的个人身份讯息「仓库」,里面的每个「储藏间」中存放着各人的身份讯息,网号是「储藏间」的「门牌号」,网证是民众手中的「IC门禁卡」,在网上认证身份时,只需报上「门牌号」,由国家「仓库」来验证「IC门禁卡」及反馈核验结果。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教授郑方表示,网号与身份证号相似之处是号码是唯一的,也是终身不变的,不同之处是在现在民众的身份证号里有很多隐私讯息,如户籍注册地、出生年月日、性别、住址、姓名等,但网号没有,只有数字字母;网证也不是一个新的证件,而是一个凭证,方便记录网号。

目前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已连接400多款应用程序,包括各大网路平台和政务服务、教育考试、文化旅游、卫生健康等行业的应用程序。当局强调,网证及网号可减少网上平台收集公众个人身份讯息,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证件,且以自愿性质执行,而互联网平台应当保障透过其他方式登记、核验真实身份的用户,与使用网号、网证的用户享有同等服务。

不过,在去年征求意见稿推出后,清华大学法学教授劳东燕曾发表〈「网号网证」是给每个网友安上的监视器〉一文,提出质疑:「此《办法》的真实用意是保护个人信息?还是加强对个人在网络上的言行管控?」,并指出该《办法》将带来极大的社会风险,网号及网证形同疫情期间的「健康宝」,透过这样的工具将社会管控常态化,相当于为每个网民装上监视器。

她指出,网号与网证制度等于将原本针对涉嫌罪犯的刑事侦查措施,无限扩大至适用于所有的普通人,在没有任何违法犯罪嫌疑下,管理者不需任何手续,就可对网上的痕迹进行追踪,并限制甚至剥夺个人使用网络,这显然违背法律原则。

二、中国网控铁幕——数字极权时代降临

2025年7月15日,中国将正式启动“网证网号”制度——一个被包装为“保护个人信息、提升网络安全”的政策,实则是中共政权进一步压缩民众言论空间、全面控制思想表达的铁幕工程。它不仅标志着网络实名制的彻底深化,更预示着中国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数字极权”时代。正如“防火墙”使中国互联网沦为信息孤岛,如今,“网证网号”将使每一个中国网民在网络上的一举一动、每一次发言、每一次搜索、每一条评论都可被精准识别、绑定到现实身份。这是对人民思想的系统化收编,更是对言论自由的公开宣战。

根据中国公安部与国家网信办发布的《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所谓“网证网号”指的是每一位互联网用户将拥有一个“国家级”的网络身份编号(网号)和认证凭证(网证),用于登录网站、App、论坛、社交平台等互联网服务。这一身份系统看似保护隐私,实则是国家对民众发言自由的数字枷锁。“国家统一认证”“实名绑定”“行为可追溯”这些政策语言背后,隐藏的是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彻底捆绑——再也不会有“化名”发言、匿名吐槽、自由讨论的空间。你说的一切,都将被一套庞大的国家数据库所记录、比对、分析。再小的声音,只要“出格”,都可能引来封号、警告,甚至上门抓捕。

试想,一个连昵称都要实名登记的国家,如何容得下对政权的批评?一个发言都要通过“认证”的网络平台,如何可能允许真相的传播?这哪里是信息安全,这是中共要在数字层面对全体国民实施“思想编码”!

“网证网号”不仅是网络空间的全面实名,它也预示着一个技术独裁时代的来临:数字身份的单一化,将成为政府打压异见者的基础设施;行为数据的可量化,意味着“你的政治倾向”将被算法预测并打标签;人工智能的舆情识别功能,将让言论审查自动化,压迫更加迅速精准;社会信用的联动惩罚机制,会让一个在网络上说错话的人,失去贷款、旅行、教育等基本权利。到那时,言论不再是权利,而是一种“风险”;真话不再是勇气,而是“犯罪”。中国将不再有“人”的个性,只剩“码”的标签、机器的管理、系统的筛选。

中共高举“保护信息安全”的旗帜,实则是在制造信息不自由;它喊着“净化网络环境”的口号,实则是要清除一切异见。它不是要“保护人民”,而是要“驯化人民”。中国人民不需要一套用来奴役他们的“网证”;中国网民不需要一个把他们关进笼子的“网号”。真正的安全,是人民免于被监控的安全,是可以畅所欲言的安全,是在说出“我反对”的时候不会被封号、不会被抓走、不会被沉默的自由。

“网证网号”是中共对中国人最后的压制一击,它想把14亿人民都变成温顺的“编号个体”,不再发声、不再反抗、不再有思想。

三、一年前倍受质疑的征求意见稿出台

2024年7月26日,中国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下称“网信办”)起草的《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下称“《办法》”)公开征求意见。至8月25日止。

《办法》提出“网号”与“网证”的概念,将依托国家统一建设的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下称“身份认证平台”),为互联网用户提供网络身份认证服务。在起草说明中则提到,《办法》提出目的是为最大限度减少互联网平台以落实“实名制”为由超范围采集、留存公民个人信息。

所谓网号,即一串字母和数字组成、不含明文身份信息的网络身份符号,网证指承载网号及自然人非明文身份信息的网络身份认证凭证。根据《办法》的表述,“网号”、“网证”的关系接近身份证号码与身份证的关系,区别是互联网平台仅能有限获取明文信息,申领“网号”、“网证”所需的身份信息、人脸信息等,将由政府管控的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统一收集。

《办法》所指“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一再强调“处理个人信息不得超出为自然人提供申领网号、网证以及进行身份核验等服务所必需的范围和限度”,却同时留下两处例外条款:包括处理个人敏感信息与对外提供相关数据信息时,均可在“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或“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保密或者不需要告知”的情况下,允许由身份认证平台自行处理或不具体说明个人信息如何被使用。

《办法》同时再三强调,“网号”、“网证”的推动采取自愿原则,包括个人自愿申领、平台自愿接入、有关部门自愿推广应用,仅在起草说明中提到“鼓励互联网平台接入公共服务”。但就在《办法》尚在征集意见时,《成都商报》已经报导,目前申请和使用网号、网证的“国家网络身份认证”试点版应用程序已在多个应用程式商店上线,包括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中国铁路12306、微信、淘宝、小红书等67个应用程序已开始试点网络身份证。

申领“网号”、“网证”需要用户提供身份证件及人脸识别,同时关联手机号。《办法》第十五条指出,可供申请的身份证件包括居民身份证、港澳居民居住证、台湾居民居住证、港澳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中国公民普通护照(华侨)等。

《办法》一再强调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但回顾中国互联网实名制的提出与落地全过程,那民众被采集了的个人信息恐怕依然难以确保万全,而提出设立“网号”、“网证”更多地只是反映中国尝试再次加强互联网的管控。

四、中共强化对互联网管控,强推网络实名制的历史

2015年12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言提出: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要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

也是在这一年的年初,承担中国互联网管控职责的网信办明确提出,将全面推进网络真实身份信息的管理。2015年至2017年三年间,网信办陆续推出《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文件,针对互联网信息服务、移动互联网程序、互联网新闻平台、跟帖评论等不同互联网服务均提出“实名制”要求,明确不得向未实名用户提供服务。(延伸阅读:《以“网络安全”为名:中国网信办是如何变成一头巨兽的?》)

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在2017年1月宣布,已实现了全部电话用户的实名登记,仅2016年1年,工信部就组织1.2亿电话用户进行实名补登记。

也是在这三年间,备受关注的《网络安全法》经历了公开征集意见、人大审议通过、正式发布施行三个阶段,于2017年6月1日正式实施。其中第二十四条明确提到,“网络运营者为用户办理网络接入、域名注册服务,办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等入网手续,或者为用户提供信息发布、即时通讯等服务,在与用户签订协议或者确认提供服务时,应当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用户不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的,网络运营者不得为其提供相关服务。”

这也就意味着,在电话实名制与互联网实名制已经先后大规模推广的既定事实之下,互联网实名制在立法层面终于得到确立。赶在新法实施之前,百度、知乎等尚未完全实施实名制的平台,也陆续宣布跟进。知乎还在一份声明中提到,“如因发表的内容引发纠纷,知乎将配合司法机关依法提供用户信息”。

但“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并未成为中国互联网实名制的终点。

2022年6月,网信办发布《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除再次强调实名制外,还要求互联网平台需要在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页面,提供运营主体、IP地址归属地等信息。

2023年,网信办再度发布《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提出禁止自媒体“集纳负面信息、翻炒旧闻旧事、蹭炒社会热点事件、消费灾难事故”等一系列限制,要求各平台“防止被依法依约关闭的账号重新注册”,还要求以显著方式展示自媒体账号所属MCN机构名称。

前项规定,演化为从微博率先试点、拓展至微信公众号、小红书等众多平台的前台显示IP归属地的措施;后项通知,则推动微信、微博等至少八家互联网平台,开始实施互联网大V前台实名政策。

“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而“网号”与“网证”的出现则表明,互联网实名制也并非中国互联网管控的终点。

“网证”政策的实施使中共政府在言论控制方面的措施变得更加严厉。许多观察者认为,这一政策不仅限制了个人的自由表达,还将会加剧社会的紧张局势。社交媒体和网络论坛曾是中国民众表达意见和讨论社会问题的重要平台。随着“网证”政策的推进,这些平台的言论空间将变得更加狭窄。

五、专家学者对网证制的担忧与批评

此次《办法》的征集意见稿一经公布,旋即引发不少学者公开质疑。

清华大学法学教授劳东燕指出,《办法》作为部门规章,明显缺乏上位法依据。她还表示,《办法》真正的目的是管控人们在网络上的行为,称“网号制度就相当于给每个人的上网行为安装一个监视器,所有网上的痕迹(包括浏览痕迹)都可一网打尽打尽地轻易加以收集。”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沈岿也认为,“网号”与“网证”可能给个人隐私权和个人自主权带来极大风险。他表示,原本用户作为隐私被“零碎暴露”于多中心、商业化平台的网络存在,在“网号”、“网证”普及后,可能非常容易地在一个集中统一平台成为“完整裸露”的网络存在。

而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助理教授闾丘露薇在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说:“有了这个互联网身份证,你在网上的一举一动,你所有的数字痕迹,都将受到监管机构的监控”。

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Atlantic Council)中国网络专家雷凯瑞(Dakota Cary)表示:“假设小王向政府申请了网证,然后去微博、微信、小红书等平台注册。这些公司看到有关小王的数据可能变少,因为小王采用的是网证号码,但政府很可能收集到小王使用了哪些平台的信息。”

雷凯瑞还表示,“根据《国家网络安全法》和《国家情报法》,中国政府可以要求(上述)公司帮助政府收集个人数据。因此,我们不知道政府(发行网证后)能否自动查看网民的活动内容。但我们知道,政府应能看到网民使用了哪些帐户和这些帐户的创建地点。至于政府能否看到网民的活动内容,取决于他们与公司的关系,以及他们是否强迫公司提供这些信息。”

六、网民对网证的愤怒与抗争

一位署名“方之夫”的微博用户发帖批评:当局“管制话语权,此权极大”。他还警告说,未来若“网证被吊销了,就是在互联网世界里被判处了极刑。”
署名“乖乖老鼠”的微博用户也发文感叹,中国网信办未来或可靠网证“一键封杀举报者在所有平台的举报记录?!那时是不是死无发声之地?恐怖”。
北京律师王才亮在微博发帖称:“国家太累了!又将为社会公众统一签发网号网证!……我的意见很短,就是:不赞成这么做。请给公民们留下一点点隐私的空间。”
一位署名“刘继明”的微博用户更嘲讽:当局“一边煞有介事地公示(网证管理办法),向社会征求意见,一边屏蔽不让人发表意见,这样拙劣的民主秀真让人大跌眼镜”。
原籍湖南、现已入籍台湾的网络工程师佐拉原是中国知名的公民记者,熟悉中国网络文化的他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中共一再紧缩对互联网内容和言论的管控和审查,未来透过发行网证网号将可进一步扩权,因为中共将手握该许可证的解释权和发行权。
Huashengdun:那些推行这一暴行的官员应该知道,它们为了拍马溜须升官发财,反人类,最后,它们本人及家族同样会被反噬,下场一样可悲。中共这一暴行,是赤裸裸的网络恐怖主义、网络集中营、网络监狱,把14亿中国人牢牢控制在手上,中国人从此更要过上奴隶般的日子,真为中国人悲哀。
XueHaiLi(Maryah):是的,暗暗殺人不用刀,阻斷中國民眾与西方國家聯繫!實際上還是專制法家思想老路!而未來中國圍攻臺灣島,能否打贏中共邪惡政權的進攻在於我們能不能在中共長城防火牆打開缺口把火種遞過去點亮黑暗的中國!
這次更加狠毒!估計他們感到政權岌岌可危,所以採取狠毒的措施!希望有識之士破解中共邪惡政權的上網阻斷措施!
zktp:我想中共是想阻止批评声音上网呀,当你发出批评声音时,就会自动取消你的网号,你就不能上网了。
李双双:14亿人,14亿个电子镣铐,不带电子镣铐不允许上网
kopi.luwak:线下监控人民,线上监控网民。
H:中共实施的网证网号,不仅仅是对普通百姓,中共国的官员警察军人都要被无数无刻的监控,这些军人官员警察纪检等估计会拿起武器进行最后的反抗,否则,它们一样是奴隶囚徒,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
莫名:•防火墙、实名制、网证网号是中共控制互联网的三大法宝。

在海外X平台上,此事引发网民热议,许多人担心用户私隐被中共当局更方便地掌控:“网证网号真有那么多好处,就轮不到你了,正像新冠疫苗,白送给你,怎么样?你的肺结节消失了吗?”“在司法部征求意见网上我实名反对过,怎么还是实行了?”“我倒是想知道以前的姓名、身份证号是怎么泄露的……”“以后仅用网号,就能查到姓名、地址、身份证、户口本、驾照、行驶证、手机号码、银行账号、征信、社保缴纳情况、医保、就医记录、各社交平台论坛、微信号、外卖、消费记录等等。”“去年还说要征求意见,今年直接强制执行?”“如果为了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可以取消实名认证,这样又快速又省钱。而没选择这样的方法,选择新的方法,只会是更容易锁定到个体罢了。”“以前黑明单封号不能上网,以后搞白名单,只准白名单上网。”“想起一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网号认证目前必须下载手机app,可预见的未来,这个app会取代推广困难的全民反诈app的作用。”“真正目的就是为了维稳,在网络上维权的、乱说话的顺着网号就能抓人,就好像汽车牌照一样。这样也不需要养那么多网警、五毛了。”“闭关锁国。”也有网民表示,“必定又是个烂尾工程。”“这样利好外网,以后被封的都跑出来上外网。”

据海外维权网8月3日披露,山东潍坊市民傅文先生2日就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上线运营向北京市东城区法院起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诉讼理由是,目前《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尚在征求意见阶段,但公安部却根据一个未生效的法规实行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

七、世界其他一些国家管控互联网的方式

不过如果参考其他国家的案例,那么类似的网络身份认证并非中国首创。与《办法》中所描述的“网号”、“网证”比较接近的,目前已经应用成熟的是新加坡推出的SingPass服务。

根据SingPass官网信息,这项服务提供给15岁以上新加坡公民、永久居民及外国居留人士,用于向政府公共部门及包括银行、保险公司在内的部分私营企业。用户通过身份认证获取SingPass的ID与密码,并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按需提供服务所需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年龄、联系方式、公积金等,数据会以加密方式发送至相关机构。

惟SingPass并未能避开诈骗的问题。2024年的前五个月,在新加坡就有超过200人被骗取Singpass密码等验证信息后,被用于开设银行账户。

澳大利亚2024年通过了一项《数字身份法案》,计划从12月开始推动一项数字身份认证程序,用于政府公共服务,并逐步推向私营企业。2021年,澳大利亚还曾尝试以防止网络暴力、性暴力等为由,推动社交媒体实名制,但在一片反对声中搁浅。

台湾也曾计划于2020年推行数位身份证(New eID),用带晶片的新一代身份证来取代现有的纸本身份证。政府声称其中包含的明文信息少于纸本身份证,且不允许储存使用轨迹等资讯,但仍遭人权团体质疑其存在信息泄露、中国黑客攻击等风险。在经历了因COVID-19疫情而延期一年后,台湾行政院最终于2021年1月21日宣布暂缓数位身分证换发计划,并因此要向生产厂商赔偿2.8亿新台币。

但新加披、澳大利亚和台湾还没有实行过大规模的互联网实名制。而在中国大陆截然不同的互联网管控环境以及网络实名制的推行基础下,在中国引入“网号”和“网证”存在更多争议。

首先,虽然《办法》再三强调自愿原则,然而无论是同时出现在《网络安全法》与《办法》中的“网络可信身份战略”,还是中国此前推动网络实名制的坚决力度,“网号”、“网证”恐怕都将成为互联网平台与用户必须接受的新鲜事物。

八、中共互联网实名数年到网证的严重危害

那么问题随之而来。从2017年至2024年,互联网全面实名已经实施足足七年。在此之前各大平台已经收集到的,中国约11亿网民的明文身份信息将如何处理?声称要“减少互联网平台超范围采集、留存公民个人信息”的《办法》并未回应此问题。

其次,“网号”和“网证”或许可以减少各大平台的过度信息收集与数据滥用,但由政府运营与控制的身份认证平台有可能相较之前更大规模地收集个人数据。而一个中心化的平台,即便是由政府维护的,又能否真的保证数据库的安全?

《办法》中并未明确身份认证平台收集个人信息的范围。“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的客服则回应,称不会收集用户在第三方平台上的使用记录等信息,只提供身份核验服务。但一家隶属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的企业,同时也在对外提供“网证”服务的“CTID平台”介绍,其目前提供的三项服务中就包括一项“网络行为追溯”。

中心化平台的危害,从2022年的上海市公安数据库的泄露中就足以看出端倪。当时号称包含10亿公民信息的数据被黑客打包出售,黑客提供的样本就包含了25万条公民档案,包含了从1995年到2019年长达25年间的公民姓名、联系电话、案件信息等内容。

再次,“网号”和“网证”也可能会成为政府加强言论审查的利器。《办法》征求意见稿出台后,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分析称,在统一的身份认证制度下,对于电信诈骗者可以全网封禁其网证,杜绝其更换平台、手机号复活的机会,有利于打击电信诈骗。

相类似地,按照网信办《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中对“防止被依法依约关闭的账号重新注册”的要求,《办法》顺利推行后,除了电信诈骗者,可能更早被实践被全网封禁的会是发表敏感言论的异议人士。此前网信办已经一再强调禁止账号“转世”,但碍于各互联网平台相互独立,只有影响力较大的大V或网红才会享受全网封杀的“待遇”。一旦统一的网络身份认证平台出现,只要禁用其“网号”、“网证”,网民有可能在互联网平台尚未采取行动的情况下,已经失去完整使用互联网的权利。

详情请参看:

1、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六部门联合公布《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
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505/content_7025044.htm

2、中国网号网证7月中实施 对接逾4百App网民忧「一键封号」
https://is.gd/KNkjZ3

3、中国推“网证网号”负评如潮也挡不住
https://is.gd/uUmOWv

4、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
https://www.cac.gov.cn/2025-05/23/c_1749711107835487.htm

5、国家网络身份认证来了网号+网证为你加密!申领攻略→
https://www.news.cn/politics/20250525/938523431e674ba59a1a0cc4dbd348f5/c.html

6、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7/content_6964677.htm

7、中国开始试运行“网证”和“网号”制度有网民担心上网权利“被剥夺”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69244432

8、LISHITING:中共“网证”政策意味着什么?
https://www.epochtimes.com/gb/24/8/9/n14307957.htm

9、国家网络身份认证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國家網絡身份認證

10、中国拟推“网号”“网证”,互联网实名制的沿革与新的争议
https://is.gd/irQjwd

11、中国拟推行“网络身份证”,保护隐私还是加强监控?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240801/china-national-internet-id/

12、监控再进一步?中国拟发行网证
https://is.gd/iBuIbw

13、中国拟推网证新规引发反弹有网民起诉公安部
https://is.gd/cIfhcw

14、网络博弈:有关网证网号不同意见的报道和帖文遭删
https://is.gd/swISjs

15、从“网证网号”看中共如何彻底扼杀中国人的言论自由
https://beijingspring.com/phon/archives/9103

16、中共强化网络管控欲推网号网证制度遭诟病
https://www.epochtimes.com/gb/24/7/28/n14300334.htm
(责任编辑:民生编辑)

文章录入:民生编辑    责任编辑:民生编辑 
  • 上一篇:“天价耳环”事件再掀公众舆论追问风暴

  • 下一篇:“中学生拉屎自由”冲上热搜 公众热议中国荒诞教育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友情链接
    ·开放 ·民主中国 ·独立中文笔会 ·争鸣动向 ·大纪元 ·中国人权双周刊 ·北京之春 ·中央社 ·自由新闻 ·台湾中央广播电台 ·权利运动 ·无国界记者 ·参与 ·BBC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新世纪新闻网 ·德国之声 ·自由亚洲电台 ·美国之音 ·维权网 ·博讯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民生 | 友情链接 | 关于民生 |
    Copyright © 2002-2013 民生观察工作室 版权所有
    网址:www.msguan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