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极权制度是造就高招骗局频发的温床 |
|
| 作者:民生编辑1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25-08-12 14:15 |
| |
(编者按:中国大陆高招季骗局频发且长盛不衰,导致众多学生及家长财产受损、情感受骗、求学被误,可谓灾祸深重,民怨沸腾,然而如此祸害国民的罪恶,居然在中共极权标榜执政为民下泛滥成灾,究其原委会发现除中共监管不力,泄露信息的制度性弊端外,高招“三十条禁令”从反面揭露了中共极权的特权腐败正是奠定高招骗局繁荣的根基。所以,要想扭转止息高招骗局,得从改变极权制度入手。)
一、屡屡发生的高招骗局乱象
据近日中共官媒披露:
考生被骗2.8万元“学费”
近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公安局接到一高考艺考考生报警,称其通过2025年某省普通高校招生艺术类专业校考,收到了艺术类校考合格证通知单。前几天,有人冒充该艺术类高职学校老师,通过聊天工具联系,以提前交学费为由让其支付学杂费等共计2.8万元。考生信以为真,按照对方要求,将“学费”打到对方指定的账户。考生再次联系“学校老师”时,却被对方拉黑,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随即报警。
一条短信引发的诈骗陷阱
6月9日下午,江西省余干县考生小李收到冒充“省教育考试院”的诈骗短信,内容为:“经AI监考系统检测,您在2025年高考中存在作弊行为,依据相关规定,拟取消考试成绩。”短信末尾附有一个“申诉链接”。
小李随后点击链接,进入了“教育考试院”网站,按照提示输入了身份证号、准考证号和其母亲的银行借记卡等信息进行“申诉认证”。不一会儿,小李母亲收到银行发来“卡内余额不足支付失败”的短信。经询问,母亲意识到可能遭遇诈骗,立即报警。余干县公安局反诈中心接警后,确定了这是涉高考诈骗,所幸未造成经济损失。
“低分上名校”实为骗局
近期,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公安局昂昂溪分局新兴派出所接到考生家长刘先生报警。刘先生称,有人以“运作入学”为名,承诺能让其孩子被某知名高校录取,并出示了“内部文件”和“操作流程”。对方索要高额“打点费”,刘先生出于对孩子前途的考虑,最终转账汇款,不料对方收款后立即失联,这才意识到上当受骗。
轻信“网络招生”被骗钱财
今年高考结束后,福建省诏安县考生小沈自觉发挥欠佳,因担心难以考入心仪高校而陷入焦虑。6月14日,她在浏览短视频平台时,结识了一名自称“冯老师”的人。对方谎称与多所高校存在“内部合作”,承诺仅需缴费即可入学并获取正规文凭。
为骗取信任,“冯老师”向小沈发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及学籍证明图片,并声称缴费后即可在学信网查询学籍信息。小沈分多次转账总计2.1万元,但始终无法核实学籍信息,最终被对方拉黑。小沈发现被骗后报警求助,诏安警方迅速展开侦查,抓获犯罪嫌疑人黄某,并全额追回被骗资金。
二、从年年教育部发文提醒谨防高招受骗上当 解读高招骗局的繁盛
6月27日,教育部提醒通过官方渠道查询、咨询有关信息高校招生录取期间谨防上当受骗
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即将开始。近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郑重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通过官方渠道查询、咨询有关信息,勿存侥幸心理、勿信不实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近年来,一些社会机构和个人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有关涉考涉招信息,存在政策解读不准确、信息提供不真实等问题,有的甚至假冒、仿冒高校和招生考试机构的官方网站、新媒体账号,或注册近似名称的APP,编造散布虚假信息,诱导考生及家长购买付费服务。
教育部提醒,在网上查询高校招生信息时,认准“官网”标识,谨防山寨账号或网站骗局。教育部已会同有关部门,协调有关互联网平台对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和高校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进行了权威标识。考生和家长可在教育部官方网站搜索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查询核实本年度具有招生资格高校的基本情况。
一些社会机构和个人制造各类噱头吸引流量,制造贩卖志愿填报焦虑。通过包装打造“专家”“名师”、虚假编造“内部信息”“内部数据”等方式,诱导考生及家长购买高价志愿填报咨询服务。
教育部提醒,有关部门从未发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这类职业资格证书,所谓的“高考志愿规划师”等大多是临时招募的社会人员。每年高考填报志愿前,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都会发布当年高考成绩统计情况、近年来各高校录取情况等,高校也会介绍学校招生章程、招生办法和往年录取参考信息,并不存在所谓的“内部信息”“内部数据”。
高校招生录取期间,一些社会机构和个人声称“认识某某领导”“认识某某招办”,甚至通过伪造文件、假冒高校招生工作人员等,谎称可以“走后门”“搞特殊”,通过“内部指标”“机动计划”“计划外补招”“降分补录”等说法实施诈骗。
教育部提醒,高校招生是严格按照招生政策规定和学校招生章程等实行计算机远程网上录取,有严格的工作流程和监督机制。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内部降低分数“补录”“补招”的情况,正规招生录取不会产生任何附加费用,凡是需要收取保证金、录取费、指标费的,一律不能相信。
三、中共警方列出升学招生季的经典诈骗剧本见证骗局的繁盛
随着中高考结束,升学季来临,“招生骗子”又开始营业了——“上面有人”“内部指标”“当天交钱保录取”……这些听着特“诱人”的承诺,其实全是坑。
近期,成都市教育局联手公安部门发出提醒:以上这些都是招生经典诈骗剧本。小铭在这里提醒各位家长,别信“包票”,只认官方渠道,一定要擦亮眼睛,捂紧钱包。今天,小铭就通过近几年的真实案例,为你扒一扒几大招生骗局。
案例一:所谓有“关系人”千万不能信
2024年初,贾妈妈经过朋友介绍认识了成都市锦江区的刘某。刘某称自己有关系能够让贾妈妈的小孩带学籍进入某中学读书,但是要收取26万元。刘某在收到钱后联系“谢哥”帮忙并给“谢哥”转了5万元定金,后来“谢哥”称办不了此事,退还5万元给刘某。
此后,刘某再次找“关系人”帮忙未果。贾妈妈在知道这个情况后进行摇号入学,但是没有摇中。到了当年7月底,刘某再次托“关系人”帮忙,“关系人”不愿意帮忙。
这忙没有帮上,钱还不能全部退还。2024年9月,刘某分两次共退还6万元给贾妈妈,还差20万元未支付。目前,该案已由公安机关破获,相关嫌疑人已被司法机关打击处理。
案例二:假冒集团负责人只为让你给钱
2023年4月,大朱因小孩转学问题认识一蒋姓男子。大朱想让小孩转学到成都市某小学读书,蒋姓男子称可以办到但是要给钱,双方达成一致,并约定4月18日在金牛区蜀光路见面。
当天,一名叫王某的男子出现,自称是某集团负责教育方面的“老大”,可以解决孩子转学的事情,但必须当天交钱。大朱按照对方要求交了一半的钱(约13万元)。4月23日王某称还需要再补4万元。大朱给对方转账以后,对方于5月11日称孩子确定入学了,让大朱转剩下的学费、伙食费共计2.2万余元。大朱转账后,7月14日蒋姓男子给大朱手机发了一张图片,上面显示大朱孩子小朱已被录取。
过了一周后,大朱联系王某后续事宜,但对方以各种理由推脱。大朱觉得被骗,于是报警,其间对方退款10万元,大朱共计损失9.2万余元。目前,该案已由公安机关破获,相关嫌疑人已被司法机关打击处理。
案例三:说是等录取信息结果一直没有信息
2024年4月15日,在成都高新区福年广场某店铺里面,大刘认识了一个自称陈某佳的女子,对方称有关系,可以帮忙安排大刘的孩子到双流某中学读书。
大刘答应之后,在4月26日、27日各转了1万元到陈某佳的银行卡上,对方声称在5月20日左右肯定就能收到学校的录取信息,但是大刘一直没有收到录取信息,怀疑被骗,于是报警。目前,该案已由公安机关破获,相关嫌疑人已被司法机关打击处理。
根据我国法律,上述案例中刘某、蒋姓男子以及陈某佳等的行为均可能涉嫌诈骗罪,已被司法机关刑事打击,这些骗子可能面临有期徒刑及罚金。
小铭在这里再次提醒各位家长,正规招生全是通过官方渠道,任何称“有内部指标”“花钱保录”的均为骗局。如遇可疑情况,请立即拨打110报警。(记者张庭铭)
四、中共媒体列出高招中常见的8个骗局
高考结束后,是家长和高考生们都放松的时候,一些诈骗分子开始“蠢蠢欲动”,各位考生和家长们要提高警惕!小编整理了易上当受骗的“高考骗局”,希望考生和家长能引以为戒,不掉进骗子埋的“深坑”,一起来看看吧。
套路一:提前查分
骗子利用家长焦急等待的情绪,高考结束后,通过伪基站群发短信,称可查询高考成绩,并附有一个网址链接。考生收到此类信息后,便会迫不及待点开网址链接,导致手机被植入盗取网银的木马软件。网站会提示考生输入身份证号、姓名、手机号、银行账号等信息后,将这些信息记录并贩卖,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实施电信诈骗。
温馨提醒:每年高考查分都会提前公布官方渠道,考生查分要在教育部门指定的官方渠道,千万不要随意点击来历不明的链接。
套路二:花钱更改高考成绩
有些高考生和家长经熟人介绍或网上获悉,得以认识能通过“黑客”进入高招办系统的所谓“高人”,修改高考成绩,同时索要高价“服务费”。
温馨提醒:所谓的黑客入侵修改分数在技术上行不通。高考网上阅卷并非在互联网上,而是采用内网阅卷。考生成绩发布前都做了原始数据存档和数据异地备份。
套路三:志愿填报百分之百保上
不法分子自称掌握内部大数据,能够“精准定位院校”。假冒所谓志愿填报专家身份,声称“百分百保上”“一分不浪费”。
通过“志愿填报辅导”APP和网站假借为考生“一对一”服务的名义,收取高额费用后,溜之大吉。
温馨提醒:请考生在填报志愿时,综合参考本地招生考试机构和所在中学、有关高校提供的咨询服务信息,结合本人实际情况,自主合理填报,切勿轻信所谓的“高价”志愿填报咨询服务。
套路四:可以“提前录取”
不法分子冒充高校招生办打电话称因艺术类院校提前招生,而考生的录取状态为“自由可投”。他们会告知诈骗对象如想被学校录取,需提前缴纳学费,否则有被退档、无法录取的风险。
也有一些不法分子打着军校招收“地方委培生”“自费生”“国防生”的幌子,甚至通过伪造军队公文印章,冒充军队机关或招生部门人员,许诺教育部门认可学历、毕业后一律安排到部队工作等实施诈骗。
温馨提醒:提前批次录取主要针对国防、艺术类院校等考生,录取工作全部由计算机系统按志愿和投档规则投档,不受任何人为因素影响,考生可通过教育考试院官网查询录取信息。
套路五:提供补录名额“内部指标”
不法分子对考生家长谎称某高校的名额没能招满,通过花钱“打点”可让考生获得补录名额,以此骗取考生家长钱财。还有一些骗局中,骗子也会谎称有特殊关系,可以购买“内部指标”“计划外指标”。
温馨提醒:考生及家长要高度警惕此类“花钱能买大学名额”的诈骗信息,从正规渠道了解、确认考试招生政策和信息,切勿轻信蛊惑,以致上当受骗。
套路六:发放国家助学金
骗子利用一些考生家中经济困难,上大学需要通过助学金交齐学费的情况,冒充高校工作人员、教育部门工作人员,或者直接谎称手上有项目,可以为考生申请大学助学金,要求家长先交报名费。考生及家长信以为真,汇款给对方,后来发现根本没有这回事。
温馨提醒:当接到自称高校、教育、财政等工作人员的电话、信息,要发放“国家助学金”“返还义务教育费”或“助学扶助款”时,考生及家长一定要主动与当地教育部门或学校联系求证。
套路七:冒充军校招生
一些不法分子打着军校招收“地方委培生”“自费生”“国防生”的幌子,甚至通过伪造军队公文印章,冒充军队机关或招生部门人员,许诺教育部门认可学历、毕业后一律安排到部队工作等实施诈骗。
套路八:伪造录取通知书
不法分子冒充高校招生办人员,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或者发送相关的录取短信,让考生将学杂费打入指定的银行账号,以骗取钱财。
五、“黑色产业链”源起信息泄露
“高考诈骗”愈演愈烈,在它背后,隐藏着分工明确的“黑色产业链”。
据国内对高考“黑色产业链”有深入研究的信息安全专家杨蔚介绍,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犯罪手段日益变化,针对高考相关的诈骗近几年屡禁不止,涉及考生、家长相关的数据交易、教育产业上下游利益链条庞大,从数据交易买卖到信息传播、业务推广一系列产业已经非常完善。
在这条“黑色产业链”上,用户信息泄露可视为高考诈骗的源头。犯罪分子首先通过各种手段收集到考生和家长的个人信息,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实施诈骗行为。目前,用户信息在网上甚至已经公开买卖。杨蔚告诉记者,就在近期,已经观察到有相关用户在网上非法交易,其中主要是针对短信群发推广与数据交易买卖行为。
比如近日在网上,有人以“一家教育培训公司负责人”身份发布的求购信息显示,公司需要一批能够拿到gov站点的人员,希望能够拿到站点里面的用户报名数据,一个站点出价一万到几十万元不等。类似这样的买卖信息在一些网络论坛、QQ群、微信群里并非少数。
近年来国内信息泄露问题日益严重,规模惊人。漏洞响应平台“补天平台”统计数据显示,该平台2015年收录的可造成个人信息泄漏的漏洞多达1410个,涉及网站1282个,可导致泄露的个人信息量高达55.3亿条,这一数字较2014年的23.6亿条翻了一倍还多。随着非法倒卖的个人信息在网络犯罪中被越来越多地使用,个人信息的泄漏已经成为电信骚扰和盗号、诈骗等犯罪频发的首要原因。
据专家介绍,信息窃取和泄露只是电信诈骗的源头,从开发制作、批发零售到诈骗实施、分赃销赃,电信诈骗可划分出多达钓鱼编辑、木马开发、盗库黑客、电话诈骗经理、短信群发商、在线推广技师、财务会计师等十多个不同工种,他们分工明确、协同作案,形成了完整的电信诈骗地下产业链。
甚至在诈骗实施过程中,还出现了“诈骗导师”的新职业,这些拥有心理学博士学历的高级人才,还会为诈骗写好完美的剧本,更专业攻破受害者心理防线,使其上当受骗。
六、高招骗局盛行的中共官方溯源与防范
网络平台监管的缺位,是虚假账号野蛮生长的关键温床。为何这些打着学校官方旗号的账号能轻易注册并长期活跃?平台身份审核机制的粗疏与反应迟缓难辞其咎。相较于对明星八卦或热点事件中“不当言论”的快速处置,平台对教育类、校园类账号的认证门槛与日常巡查往往存在盲区。此类账号常游走于“名称擦边球”的灰色地带,判定模糊给了冒名者可乘之机。平台若不能建立更智能、更主动的识别机制,仅靠“举报—处理”的被动模式,无异于在数字丛林中放任假冒伪劣的毒草蔓延。
而高校官方被仿冒的遭遇,更映射了高等教育院校在品牌保护上的集体性脆弱。不法分子深谙此道,利用信息不对称,将职校品牌视为易于“复制”的目标。此次声明中详列的账号类型——从“专转本培训”到“升学规划”,恰恰利用了社会对升学路径的普遍焦虑与信息渴求。这客观上反映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关注度提升,却也暴露了其品牌保护机制的不成熟。高等院校需投入更多资源构建官方权威信息发布体系,同时主动出击,提升自身品牌的公众认知壁垒。
面对这场“李逵与李鬼”的较量,高校的声明是必要的自卫,但更需多方合力构建长效防线。学校应化被动防御为主动出击:一方面,持续加强官方新媒体矩阵建设,让真实、权威的声音覆盖更广,挤压虚假信息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需与网信、公安等部门紧密协作,固定证据,对恶意侵权及诈骗行为追究到底。网络平台必须承担起主体责任:对涉及院校名称的账号提高认证门槛,实施名称关键词库的动态筛查,建立针对“教育招生”等高风险领域的特别审核机制,并对确认的仿冒账号予以快速封禁与信息公示。
网络平台需履行“守门人”责任,抬高“高校马甲”的注册门槛。平台应建立“高校名称使用审核机制”,对含“××大学”“××学院”等关键词的账号,要求注册者提供高校授权证明;对已存在的账号,应开展回溯性核查,对无法提供证明的予以限流、封号处理。同时,可与教育部门、高校建立联动机制,由高校定期反馈虚假账号线索,形成“发现—处置”的快速通道。
这场与虚假账号的博弈,不仅关乎一所学校的声誉,更攸关万千学子与家庭的前途福祉,亦是对网络空间清朗生态的一次严肃叩问。只有当学校筑牢防线、平台压实责任、监管重拳出击,方能让官方之名不再蒙尘,使所有教育净土都能在数字洪流中巍然屹立——让知识与诚信的光芒,永远穿透虚假的迷雾。
七、中共避免导致诈骗盛行的表面措施
学校、教育机构或泄露考生信息
针对当前花样繁多的“高考诈骗”行为以及愈演愈烈的信息泄露现象,中国信息安全技能竞赛(ISG)组委会负责人王怀宾表示,需要从考生和家长、学校和教育机构、培训机构、政府部门等多个环节进行预防和治理。
首先,针对家长和学生人群,为避免花样极多的作案手法,要提高防备心理,不要轻易向别人泄漏自己的隐私信息,也不要在网络查询平台上泄漏自己的隐私信息,尤其是身份证信息、银行卡信息、家庭住址等;在查分报考阶段,家长和考生务必通过正规渠道进行查分和填报志愿;另外,不要相信任何非官方机构公布的关于高考方面的信息,更不要寄希望于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取高校录取资格。
其次,在当前信息泄露“黑色产业链”中,一些学校和教育机构、培训机构等成为信息泄露的源头。部分学校和教育机构以及培训机构的安全机制不健全,数据保护意识薄弱,数据管理模式落后或存在一些缺陷,易被黑客攻击并泄露大批考生信息。而惩罚体制不健全,黑市上有市场,不排除有些管理人员或内部员工利欲熏心,经不住诱惑,把这些信息出卖给了黑市。因此,承载高考志愿、学生与家长等敏感信息的业务信息系统需要提升自身平台安全性,避免安全问题产生,确保用户的数据安全。
除此之外,从公安机关和法律角度看,则需要不断健全完善法律和惩罚机制,增强用户安全意识的宣传,提升犯罪成本与用户安全意识水平。对该类诈骗手法,教育、宣传、公安等相关部门可开展多种方式的监督工作,明确分工,各尽其职,多方位加强监管,堵塞源头。公安机关可把握高考的特殊时间,适时发出预警,预防案件发生,同时对邻近的县、市、省的类似案件进行研判,为破案提供线索和证据等。
八、中共警方提出的防范措施
协同发力防范骗局
今年高考前夕,教育部会同中央网信办、公安部联合开展查处涉高考违法有害信息等工作。
教育部、中央网信办、公安部提醒,相关网络平台要认真落实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持续加大监测处置力度,重点排查清理造谣考前泄题、贩卖所谓“试题答案”、组织考试作弊、开展招生诈骗等涉考违法有害信息,重点整治炒作夸大涉考不实信息、借AI技术生成发布涉考虚假信息、干扰舆论和误导公众等行为,从严查处有关账号,营造更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共同维护良好的招生考试秩序。
诈骗分子往往都是利用信息差、当事人心理焦急等因素实施诈骗。考生及家长要通过官方渠道核实招生信息,不要相信“改分补录”等虚假承诺,保护个人信息与资金安全,对可疑情况及时核实报警,筑牢反诈防线。
暨南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副主任罗颖提醒考生和家长,院校资质可在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查询,警惕“野鸡大学”混淆学历性质。录取规则、录取结果可通过省级教育考试院官网、高校官网进行查询。同时,选择志愿填报服务要认准各省考试院官方系统,拒绝“高价保录取”。所有补录信息以省考试院官方公布为准,无需额外缴费。
“家长和学生应当保持冷静和理性,对自称高校招生办、省考试院工作人员的来电,可通过院校官网电话回拨核实,避免冲动受骗。若遇诈骗,应立即报警并保留证据。”罗颖说。
九、从高招“三十条禁令”看高招存在的诸种特权腐败怪象
如何杜绝招生出现“猫腻”?——严格执行“30个不得”招生禁令
在今年教育部的普通高校招生工作通知中,教育部强化招生工作规范管理的“30个不得”禁令颇为引人关注。
这些禁令包括,各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教育行政部门不得出台含有违规“点招”录取等与国家招生政策相抵触的招生办法;不得擅自扩大高校招生规模或调整高校招生计划;不得擅自调整自主招生、高水平运动队、高水平艺术团等特殊类型招生试点高校范围;不得向中学、考生及家长收取礼金、礼品、有价证券或与招生挂钩的任何费用;等等。
为了防止高校招生过程中的出现恶意抢夺生源的现象,教育部要求,不得在录取工作结束前以各种方式向考生违规承诺录取或以“签订预录取协议”“新生高额奖学金”“入校后重新选择专业”等方式恶性抢夺生源。
教育部还指出,对因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考试机构、高校疏于管理,造成考场秩序混乱、作弊情况严重、招生违规严重的,对直接责任人和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依照《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进行严肃追责问责;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十、三十条禁令从反而证明高招中的罪恶
1.各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教育行政部门不得出台含有违规“点招”录取等与国家招生政策相抵触的招生办法;
2.不得超越职权制定招生办法或照顾优惠政策;
3.不得擅自扩大高校招生规模或调整高校招生计划;
4.不得擅自调整自主招生、高水平运动队、高水平艺术团等特殊类型招生试点高校的招生范围、招生计划和规定的项目范围;
5.不得划转计划委托任何军队院校招生;
6.省级招办不得违反投档工作程序或在政策之外降低标准向有关高校投放考生档案;
7.不得将未按要求进行公示的自主招生等特殊类型考生档案投放给高校或为高校办理录取手续;
8.不得擅自改变高校招生计划类型;
9.不得为无计划高校或擅自为高校突破招生计划办理录取手续;
10.不得对已录取考生违规变更录取学校和专业;
11.除国家特殊需要外不得在招生结束后违规组织特殊类型招生补录;
12.各高校不得发布未经主管部门备案的招生章程或者进行虚假招生宣传;
13.不得无计划或擅自突破计划规模进行招生或违反计划管理要求调整计划;
14.不得擅自规定男女生录取比例;
15.不得擅自扩大自主招生、高水平运动队、高水平艺术团等特殊类型招生规定的项目范围、招生计划;
16.不得违反规定的招生程序降低标准录取考生、拒绝录取符合条件的考生;
17.不得在特殊类型招生中变更经公示的考生入选专业、录取优惠分值或录取不具备条件的考生;
18.不得在发放新生录取通知书和新生入学报到环节更改考生录取专业;
19.不得在新生入学后将艺术类、体育类专业学生调整到普通类专业或将外国语中学推荐保送录取的学生调整到非外语类专业;
20.不得在录取工作结束前以各种方式向考生违规承诺录取或以“签订预录取协议”“新生高额奖学金”“入校后重新选择专业”等方式恶意抢夺生源;
21.不得向中学、考生及家长收取礼金、礼品、有价证券或与招生挂钩的任何费用;
22.不得避开省级招办通过中介机构或学校教师等自行组织生源违规录取考生;
23.不得在单独考试、综合评价等高职分类考试招生中组织不符合本地高考报名条件的外省生源;
24.自主招生试点高校不得在高考前以任何形式开展与自主招生挂钩的考核活动。
25.开展特殊类型招生的高校不得委托个人或中介组织开展特殊类型考试招生有关工作,或将审核、考试、选拔等工作下放至学校内设学院(系、部等部门)独立负责;
26.不得未经考核发放专业合格证或圈定合格名单;
27.高校、内设学院(系、部等)及教职工不得组织或参与考前辅导、应试培训。
28.高中教育阶段学校和教师不得代替或干预考生填报高考志愿;
29.不得以任何名义向高校收取与招生挂钩的任何费用;
30.不得出具与事实不符的考生推荐材料、证明材料等或在考生综合素质档案中虚构事实或故意隐瞒事实。
详情请参看:
1、高校招生录取期间谨防上当受骗
https://is.gd/70MIkx
2、这8个骗局,高考后一定要警惕!
https://youtu.be/4K1IawV5HxI
3、高考招生季,六大骗局要警惕!
https://is.gd/xlRBR5
4、高考招生季,警惕这些诈骗陷阱
https://special.cpd.com.cn/2025/fz/yw_42006/625/t_1189999.html
5、“李鬼”冒名高校招办,“高校马甲”乱象如何治?
https://is.gd/u5aShB
6、网警提醒:假的!这些骗局,考生家长请注意
https://gzzk.gz.gov.cn/zwgk/zwdt/content/post_10308184.html
7、高考诈骗进入高发期黑色产业链渗透查分录取各个环节
https://finance.china.com.cn/news/gnjj/20160701/3793511.shtml
8、評論:高校招生不公平的緣由
https://www.rfa.org/cantonese/features/62976-20010812.html
9、教育部发布预警:高校招生录取期间谨防上当受骗
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506/content_7029766.htm
10、新华调查丨内部名额、低分高录、“李鬼”通知书……警惕涉高考骗局花样翻新
https://is.gd/hyxTQT
11、教育部推高校招生30条禁令:不得违规“点招”
https://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2/25/c_1120527358.htm
12、招生工作“十公开”、“30个不得”、“十项禁令”高校考试招生管理工作“八项基本要求”
https://www.cap.edu.cn/zsw2022/info/1003/4462.htm
13、有内部指标”“花钱保录”?
https://is.gd/n5ZoiS
14、高校高考招生卖拐忽悠乱象不少,教育部老虎要发威,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能当病猫
https://mp.weixin.qq.com/s/s11A6JZpzjREUkGx1-R2zQ
15、高考志愿填报警惕冒牌网站高校招生安全如何保障?
http://hk.cns.hk/cj/2025/07-04/10442708.shtml
(责任编辑:民生编辑)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