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义务照料精神病邻居19年 |
|
作者:李飞霞 徐祉晔 文章来源:光明网 更新时间:2015-05-08 23:07 |
|
面容慈祥的肖三菊老姨妈背后,藏着一个暖心的故事:19年如一日悉心照料,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一名精神病患者在他们夫妻俩无微不至的关怀下,精神状态逐渐好转。
“张光辉,出来吃饭喽。”在沙市区朝阳街道豉湖路社区一排破旧的老宿舍内,张罗好晚饭的肖三菊老姨妈如往常一样,朝着百米外的一民居喊道,随后,一名精神不佳的男子缓缓走了过来。
患病邻居生活难
上世纪1996年,企业改制,29岁的张光辉成为下岗大军中的一员,而就在前一年,一场争吵,导致张光辉的妻子带着幼子离家出走,从此再也没有回来。精神和生活上的压力最终压垮了这个年轻人,张光辉的精神状况因此而每况愈下,不幸患上了精神疾病。
“人又瘦,胡子又长,从远处看就像一个野人。”这是豉湖路社区大部分居民对张光辉患病后的印象。
从患病开始,张光辉就不再收拾自己,每天在社区周围乱逛,见到杂物就捡回家。日复一日,他的家中早已脏乱不堪,杂物蔓延至门口,让人进门都很困难。丧失基本生活能力的他,冷暖不知,夏天,因屋内闷热、蚊子多,张光辉通常都会在外露宿。冬天,天寒地冻,他也不知道给自己添一件衣裳。
看着昔日同事生活如此凄苦,住在附近的徐前顺与妻子肖三菊心里很不是滋味,决定把他当亲人照料。每逢换季的时候都会给其准备应季衣物,小到凉鞋,大到过冬棉服无一不全。
张光辉自从失业以后,就一直依靠低保为生,微薄的收入和不稳定的精神状态,致使家中断水断电,仅靠门前的一盏路灯照明。平日里肚子饿,他便去买个馒头充饥。但是,春节期间,小贩鲜少出摊,张光辉只能饿着肚子。此时,徐前顺和肖三菊总会把张光辉接到自己家中吃饭,这一吃就是一个星期。平日里,每次开饭前,只要张光辉在家,肖三菊也总会为其端去一碗饭菜。
无悔付出换信任
“张光辉有什么事情都会去找徐前顺夫妻,没有热水找他们,证件掉了找他们……这都是十几年的付出换来的完全信任呀。”在豉湖路社区住了33年的老姨妈潘家秀说:“他们是我见过的邻里之间最让人感动的一对夫妻,真是好心肠。”
因为缺乏生活技能,张光辉的基本生活无法得到保证,徐前顺看在眼里,急在心头。2005年,经过多方奔走,他为张光辉找到了一份为某个体粮食店搬运大米的工作,可惜,半年之后,因为张光辉的精神状态实在不佳,再一次失业。
此后几年,张光辉的精神状况越来越差,常常一个人在路上或者家里不停地嘀咕着些大家听不懂的话,周围多数邻居对他敬而远之。他的身份证、户口簿、低保卡等重要物件也频繁丢失。为了给张光辉补办证件,徐前顺不辞辛苦,一遍遍往返于居委会、公安局、银行等地。为了防止张光辉反复丢失证件,徐前顺将其身份证与户口簿用一个盒子装好,寄放在社区居委会,把他的低保卡放在自己身上,因为没有询问密码,每逢张光辉取低保钱,徐前顺都会陪其同往。
“现在我和老伴都有退休工资,身体也算硬朗,能够每天这样照顾他,但是,我们毕竟是60多岁的人,没办法一直照料,他以后的生活得有保障才行。”今年初,徐前顺又在社区附近给张光辉找到一份在面馆洗碗的工作。张光辉白天在面馆吃早、中两餐饭,下午下班后,徐前顺夫妻仍将其接回家里吃晚饭。张光辉的生活总算再次有了着落,徐前顺与肖三菊心底的石头也落了地。
稳定的生活使得张光辉的各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变化,身体不再像以前一样瘦弱,精神状况也越来越好。
看着张光辉的精神头一日胜过一日,徐前顺为他高兴的同时,又为他拿病退工资操起了心。“他是从原沙市印染厂下岗的,如果拿到病退工资,生活可进一步得到改善,但是他没有病历等相关证明。”今年已经66岁的徐前顺,为着张光辉以后的生活,一有时间就会到其以前的单位询问有关“病退”事项,他希望张光辉能在50岁时拿到退休工资。
(来源:光明网http://economy.gmw.cn/newspaper/2015-04/24/content_106187724.htm2015-04-24 16:19)
回目录
(责任编辑:民生编辑)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