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标签:709 律师 暴力 酷刑 虐待 秋雨教会 test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网站主页 > 民生热点 > 正文
相 关 文 章
最 新 热 门
随 机 推 荐
“中学生拉屎自由”冲上热搜 公众热议中国荒诞教育         ★★★
“中学生拉屎自由”冲上热搜 公众热议中国荒诞教育
作者:民生编辑1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25-06-05 22:57
《南方周末》5月22日一篇名为《便秘的中学生,和被忽视的如厕自由》的报道,揭开了一个被长期忽视的隐秘角落——在“超级中学”严苛的时间管理下,学生们的“如厕自由”正被悄然剥夺。这篇报道发出后引发大量共鸣,网民表示终于有人报道这个“长期被忽视的隐秘角落”。

在报道中,记者以两个中学生为例子,指出了在高考制度下,学生的休息时间被压缩,生活上的小事也会被严格监控。如果违反纪律就会面临巨大的压力。现在不仅是成绩,连生活上的方方面面都要受到学校的监管。在这种基础上中学生面临着心理和身体上的压力。这是其所在中学里一万四千多名学生共同的写照。学校将学生的时间精细划分,计算着学生通勤、吃饭、睡觉的每分每秒。学生如同机械零件,在规定的时间内做规定的事,容不得半分偏差。排得满满当当的行程里,根本没有上厕所这一选项。那课间10分钟去不就行了?学校实行严格的“8+2”模式,学生得提前2分钟。到教室瑞安静下来,活动时间只有8分钟。如果遇到老师拖堂,自由时间就剩四五分钟。时间紧,厕所坑位少,上厕所人数众多,久而久之,学生们就养成了憋便的习惯,于是就形成了便秘的难题。上海崇明区中学生里,每100人就有13人便秘。

而更恐怖的是,放眼到全国,这种现象已经十分普遍。河北省便秘专科医生刘伟栋近年来他接诊的患者中,便秘最严重的几乎都是中学生,他们大多一周排便一次,甚至更久。“超过一个月不排便的学生,我遇到过10个。”一个月不拉屎,不用想也知道对身体危害有多大。去年山西一高中生,晚上去上厕所被记严重警告处分,被要求自费打印“自我认识”1000份,分发到各个班,自我认识书里赫然写着:“夜晚上厕所是个人自私的行为”。在种种不合理的校规之下,在紧锣密鼓的时间安排之下,学生失去了“拉屎”自由,成了一台台为学习服务的机器。

没人想到,这届中学生已经拉不出屎了。内容虽然“有味道”,但议题却引发了广大家长的认同和共鸣。在随后的时间里,“中学生拉屎自由”话题登上热搜,火爆网络,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不但引起了学生家长的强烈共鸣,更引发人们对中国学生健康的担忧。有关学生被夺走如厕自由的话题在网上迅速发酵,引发热议。许多人呼吁关注学生健康、改革学校只重成绩、缺乏温度的管理制度。

有网民嘲讽说:“管天管地,还管人拉屎放屁?”有网民批评说:“连排泄自由都没有的青春,如何孕育自由的思想?”、“从憋便到憋屈:被异化的成长轨迹”,“吃饭用扒的,走路用跑的,上厕所是要憋的。而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下,被封印的,又何止是孩子们的便意?青春期的冲劲,灵魂的自由与探索的热情,也一同被封印了。”

有网友悲愤的指出,让学生拉不出屎,听起来像个荒诞笑话,但竟然真的是残酷现实,这不仅是社会的失败,也是整个民族的耻辱。还有网友无奈调侃,多年前南方周末还在呼吁新闻自由,如今却不得不为孩子们的排便自由发声,我们已经退步到了连孩子最基本人权都无法守护的地步。有网友愤怒喊话,这不是教育,也不是学校,这分明是流水线上的机器人。学校管理畸形到这种程度,都没人觉得不正常吗?更有网友叹息,这不是学校,是监狱。真正的教育,是让青少年可以正常的成长,有自由、有尊严、有时间听听自己身体的声音。连厕所都不能自由去的教育环境,培养不出真正自由的人。

有批评深刻指出,教育越来越卷,也变得越来越畸形。一切为了成绩服务,分数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在这种重压之下,正常的生理需求被压抑,学生的身心健康被忽视,学校只管升学率,就争分夺秒,把孩子按在书山题海里。而今,我们看到中国的学校,正在从教育场所滑向另一个极端——校园式监狱。中学实施的“军事化教育”和黑监狱如出一辙。学生的时间不再属于自己,举手上厕所、排队吃饭、定点跑操,连发呆都是“违纪行为”。如果说监狱是惩罚违法者(那些异见者除外,他们没有违法),那么,学校是为何要惩罚这些本应自由生长的孩子?不禁要问:这样的教育,究竟是在培养“什么样的人”?高分?服从?麻木?还是没有灵魂的学习机器?

作者郁风在微信公众号“独角鲸工作坊”发表文章《中学生连排便都成奢望,是全社会的耻辱》,文章说,这种剥夺人性的管理政策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的戕害,恐怕都是终生的噩梦。有学生说,自习时连抬头都不允许,因为一旦遇到年级主任和老师巡视,一抬头就会被扣分,更别提上厕所了。一旦上厕所被巡视的老师发现,将会扣除学生的个人德育分和班级量化分,并出现在下周的通报单里。这样的管理制度完全不像是育人育德的学校,更像是流水线化的“监狱型工厂”。

郁风的文章说,在难度、选拔体系、竞争压力逐步递加的情况下,一些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学校试图通过严苛甚至变态的管理模式来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把学生训练成毫无个性需求的流水线做题机器,乃至牺牲学生基本的身心健康。我们看到了一些对比强烈的景象,一些一二线城市的外国语学校、实验学校、国际学校可以办隆重的成人礼,学生可以化浓妆穿价格不菲的礼服带名牌耳环,而一些县中,学生连基本的如厕自由都没有,只能在高考誓师大会上忍着腹痛,用尽纤弱的嗓音高喊“逆天改命”“我命由我不由天”。他们此刻或许天真地以为,经过3年的苦捱和摧残煎熬,未来前途就能一片光明。

作者边城蝴蝶梦在微信公众号“码头青年”发表文章《让学生拉不出屎,是整个社会的失败,是新的民族耻辱》,文章说,看了你会有什么联想?反正我是想到了监狱。固定时间起床、洗漱、吃饭、集体行走、不能随意离队,甚至排便也得统一。像不像?区别只是,监狱里关的是成年人,而他们是未成年的孩子。谁把青春活泼的孩子,生生逼成一群掐着时间生活的“犯人”?这些孩子长大后,要用多少年来把这些阴影一点点清除?而整个社会,又要为此付出多大的代价?

边城蝴蝶梦的文章说,四十多年了,中国社会创造了天文数字般的财富,前面四十年GDP年年高速增长,基建一个接一个,摩天大楼盖到了五线城市,出口额排在世界前列,外汇储备世界第一。我们付出了那么多,勤劳得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但回头看,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还要这么拼命?这么卷?这些年,中国的确富起来了,可很多人心里也在问:钱去哪了?如果我们的分配机制稍微公平一些,普通家庭就不用倾尽全部积蓄送孩子去补课,就不用靠孩子从小自律成机器才有机会换来一个不确定的明天。父母不用拼到身心俱疲,孩子也不用紧张焦虑,而一个月拉不出屎。我们整天在讲促进消费,讲内需。但人们手里没有钱,有了孩子就不敢花;工资涨得慢,房价涨得快,孩子教育成了家庭最大的开销。这种状态下,谁敢松一口气?谁敢不去卷?

边城蝴蝶梦的文章认为,现在这场全民焦虑的根源,并不在孩子,而在我们整个社会对公平、对资源分配、对普通人未来的预期失调。如果我们创造的财富能真正落到多数人手里,能转化为教育、医疗、住房的底气,那我们的孩子,也许就不必这么早、这么苦、这么孤独地去承担时代的压力。让学生拉不出屎,听起来像个荒诞笑话,但它其实是残酷的写照。如果说百年前国人因体弱多病、列强欺凌而被称作“东亚病夫”,是一种被动的民族耻辱;那今天,孩子在最需要成长和自由的年纪,却被制度化地逼得连排泄都成问题,这就是一种主动制造的耻辱。

作者张3丰在微信公众号“张3丰的世界”发表文章《没有自由,当然就没排便自由》,文章说,南方周末关于大量中学生便秘的报道,引发的关注远超预料。它意味着某种伤痛已经触发大部分人的神经:一个社会的弊端,最终由无辜的孩子来承担;孩子们不但精神上受到煎熬,身体上也已经出现症状。想想真的悲哀:很多年前南方周末呼吁的还是其他自由,如今开始呼吁孩子们的排便自由——我们在不断的退步,但是还有退的余地吗?已经到孩子们的肠胃了,还会到到哪里?

张3丰的文章说,我们要模仿鲁迅说什么“救救孩子”,其实我们连什么是健康的孩子都不知道了。可以说,这个社会已经病得相当严重,最终由未成年人以一种曲折的形式,承担了社会的病症:无休止的内卷和规训,不但塑造人的灵魂,也在重塑人的身体。

作者码头青年在微信公众号“码头青年”发表文章《孩子们拉不出屎,但有人不让说这事 》,文章说,一个系统如果连孩子的屎都管不好,它一定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它的问题从来不是厕位不够、作息不合理这些表面操作,而是根子上的价值判断:一个人值不值得被当“人”来看?一个孩子的基本生理需求,能不能被当成一件重要的事?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这个系统无论教出多少状元、拿到多少奖牌,都是失败的。

码头青年的文章说,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失败。不是没考上清北,不是数学没学好英语没背完,而是我们把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教成了不敢说话、不敢示弱、不敢表达身体感受的大人。他们习惯了隐忍,把不舒服藏起来,把尊严让出去,把情绪压下去。他们未来走上社会,或许也会对下一个孩子说:忍一忍就过去了。可这一忍,就是一代又一代的痛,传了下去。而那最初的一点疼痛,明明可以被好好看见,好好对待的。如果我们连一个孩子要不要上厕所这件事,都要靠忍耐和压抑去解决,那我们到底在教什么?有人说,这一代的孩子太娇气了。我不认同。真正娇气的是那些自诩成熟的人,对权力俯首帖耳,对现实视而不见。你说孩子们娇气,可他们一天到晚不喝水、不吃饭、不能上厕所,不敢喊痛,不敢哭,你让我看看,到底是谁更脆弱?
(责任编辑:民生编辑)

文章录入:民生编辑    责任编辑:民生编辑 
  • 上一篇:中共强推《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

  • 下一篇:“六四”36周年的纪念与诉求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友情链接
    ·开放 ·民主中国 ·独立中文笔会 ·争鸣动向 ·大纪元 ·中国人权双周刊 ·北京之春 ·中央社 ·自由新闻 ·台湾中央广播电台 ·权利运动 ·无国界记者 ·参与 ·BBC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新世纪新闻网 ·德国之声 ·自由亚洲电台 ·美国之音 ·维权网 ·博讯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民生 | 友情链接 | 关于民生 |
    Copyright © 2002-2013 民生观察工作室 版权所有
    网址:www.msguan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