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c认证”全民买单 |
|
作者:民生编辑1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25-07-02 18:49 |
|
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发布关于充电宝的“3C禁令”,自6月28日起禁止携带无3C标识充电宝……上境内航班,但国际航班未要求。这一政策差异被一片声讨,仅发布一纸通知,充电宝行业爆发信任危机,全民就要买单,突如其来的禁令之下众多消费者“中招”,充电宝被成筐拦截在机场安检口。消费者质疑:是哪位红色血脉瞧上充电宝生意了?当立法者和政策制定者都只代表某一小撮团体的利益时,类似这类政策会层出不穷。2025年了,煽动情绪、挑拨离间、已经不流行了,一类物品的出没,取决于临时文件有没有规定。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啊!
大象新闻采访多家机场核实到,有以下两种情况你的充电宝即便没有3C标识仍旧可带上飞机。1:你的充电宝是国外生产的。2、你带着充电宝是出国,坐国际航班的。
南方日报:猝不及防的实施对消费者造成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充电焦虑”也就难免引发新的乱象。作为一项公共政策有必要将民众感受也考虑在内。在新规落地前就有机场提前执行,提前出现的“充电宝成筐被拦截”背后,是自己的财物被强制没收……既无奈也没辙的消费者,是“行业爆炸”的连锁反应中最无辜的一环。公共政策在实施环节有必要多想一点、多做一步,体现关怀和尊重,哪怕为旅客在机场提供更充裕的充电设备和服务等。
连锁反应背后是连锁的问题,每一环的处理都需要相关企业、行业、政府部门强化责任感。无3C标识的充电宝,消费者该如何处理?多数品牌目前仍难给出置换方案,多数物流也对此“难担重任”。而机场拦截后,又要如何确保处置妥善而非“一收了之”?充电宝“召回潮”引发的系列现象确实并无先例,没有可供参考的善后模式,民航局新规落地存在瓶颈期也就可以理解。但说到底,行业震荡的“雨滴”不该落到消费者头上,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之时,各方更要尽快形成环环相扣的答案,为广大旅客、消费者撑好“责任伞”。
环球时报:民航局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无3C充电宝”登机,充电宝的关注度直线飙升,相关话题频频冲上热搜。充电宝安全问题牵动千家万户,影响众多人,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消费者的体验,更关乎消费者权益的保障,除了保障合法权益,消费者还应感受到被尊重。
呆哥:扣了我的3C充电宝,好家伙竟然按斤倒卖,稳赚的买卖,很难不怀疑是为了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穷尽一切手段了属于是。
钱晨:中国民航除了迟到能力遥遥领先,头一次见到执行力这么强的操作。今天是27日,通知规定28日起执行,但是网络上已经有大量的充电宝被拦在机场了。其次,如此数量的不合规充电宝是怎么上市的,各部门是不是应该马上开始联动,照着充电宝追查厂商。纪检部门是不是也应该积极工作,严肃追责相关检查部门。起码做个样子,罚几个厂子,抓几个贪官,连演都懒得演了么?合着本次操作所有的消费都有人民群众买单。政府一推二六五?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啊!不得不说,我怀疑最近经济下行是不是搞的一些个天龙人都日子过的不安生了,各种神仙操作层出不穷。没有项目开始硬造项目。
幼鹰me:这个3C,我怎么嗅到了“牌照制度”的气味?给大家科普一下“牌照制度”:“牌照制度”是“市场制度”的某个反义词之一。“牌照制度”下,核心竞争力不再是产品、服务、技术、品牌,而是取得牌照的能力“牌照制度”下,一切收益最终流向牌照,只会分一点点给劳动、技术、一般股东“牌照制度”下,市场形态会变成托拉斯,甚至多寡头。
鱼生:充电宝被收走了,500多,有CE,FC就是没有3C,然后没收,没有任何赔偿。我前天坐飞机来的时候可以带,每次都搞这种一纸行政命令一刀切,某些充电宝出问题,难道不是一些审批部门渎职吗?当初你们可以敲了章,认真检查才上市的。出了事,就是所有人给你们买单背书。能打开你的评论区,然后大家评论下,不要关闭嘛。我来的时候都合规,也没发通知,然后走的时候突然就不能带了。2025年了,煽动情绪、挑拨离间、已经不流行了,大家已经被磨麻了。学会审时度势,学习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
褚明宇:国外生产的充电宝不检查3C标志,一个「补丁」规定,又错了三回。
一、老外旅行带的充电宝是国外购买,但大多也是中国生产,如果这个规定的本意是想方便外国人来华旅游,豁免的应该是国外市场购买的而不是国外生产的充电宝。
二、认为国外生产的充电宝可以不查,本质是对中国制造的一种无知和污蔑,中国制造业,尤其是电池行业全球第一,认为外国制造电池才放心,这纯属……
三、如果第二条不成立,那么就更糟了。明知道老外带的充电宝同样有危害,甚至危害更大,却给予免查放行。这是为了讨好老外,无视我国民航客机乘客的安全啊!
原始规定一刀切不合理,解决方法不是乱打补丁,更不能莫名其妙地觉得外国人应该区别对待。
马上谈:机场工作人员整理被丢弃的充电宝,如何处理这些充电宝成为机场面临的难题,网络曝光充电宝二手平台卖18块8一斤。禁止旅客携带无3C标志充电宝登机能理解,但是过快一刀切不能理解。为什么?
1.时间太快没缓冲。事先没沟通,中间没缓冲,没有给出让乘客以旧换新,替换掉有问题的充电宝的时间。
2.损失由消费者承担。卖充电宝的时候,认可它质量合格,允许公开售卖,突然说没有3C认证无法上机,那产生的财产损失(虽然不多),谁承担呢?
3.回收不明不环保。全国机场一天多大的客流量,丢弃的充电宝恐怕量真不小,如何绿色回收也成了一个大问题。
@_闲人___:太幽默了,1亿人换充电宝就是100亿的项目呢,民航,充电宝厂家都没错。是国民买单,真棒。
张逸轩同学:3C标识充电宝这是一个巨大的风口,这几年我家就有6-7个充电宝。按照人均1个充电宝新增计算,中国14亿人,一个充电宝200块计算。14亿*200…
@蜡笔小麦麦:那到底不是3c安不安全啊,不安全为啥还可以坐国际航班?
@想做田馥甄的一缕头发:是不是哪个三代四代创业卖充电宝了
@贝尔格里尔斯小动物保护协会会长:认证产品出问题 你一句监管不到位 最后我要买单。
@老李依然是老李:又有二代创业了??
@正义的鱼:是不是又有太子爷要做生意了?
耿耿:它们在厂家召回销毁,监管部门追究责任和禁止销售之间,选择了消费者自行买单丢弃掉坑老百姓的利益,它们是逻辑清晰准确而且坚定执行。
饭饭:你将在国内无数个领域看到:生产的没事儿,售卖的没事儿,买的有事儿。一个东西是否达标不取决于物理规律,而取决于同一类物品出没出过事儿,取决于临时文件有没有规定。一拍胸脯,包了!一拍脑门,有了!一拍桌子,定了!一拍大腿,坏了!
荒原漫步:没有消费也要制造消费,以后只要升级标准之前的标准全部作废消费就能源源不断。
(责任编辑:民生编辑)
|
|
|
|
|
|
|
|
|
|